泰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庙会民国时代沛县百姓的购物娱乐体验 [复制链接]

1#

作者:秦伯鸾

据民国《沛县志》载,清末民初,沛县尚有庙宇所。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府反对迷信提倡科学,拆庙兴学或改作他用;民国二年袁世凯称帝,又主张复古,迷信神仙。

这一时期,沛县庙会活动有增无减。

直到民国十六年()北伐*光复沛县,庙会才被逐渐取缔。

庙会的主要内容是祭祀活动,但也同时附有群体娱乐和商贸交易两大功能。沛县规模较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庙会是泰山庙会。

城南泰山庙(今作村名)奉祀的是泰山府君,俗称东岳大帝。魏晋以来,道家传说人死*归泰山,以泰山神为地下之主,所以民间奉祀最为虔诚。

沛城东关外(原东关电厂附近)的泰山奶奶庙,实为碧霞元君祠,也称泰山奶奶行宫。两晋时有泰山神女的传说,宋真宗封之为碧霞元君。

夏镇曾一度作为沛县县城,也有泰山奶奶庙。

这三处泰山庙会,会期都是农历四月十五,规模数夏镇最大,沛城东关次之,城南泰山庙村最小。

夏镇地当运河故道,古为南北通衢,明清两代先后有工部分司设于此处,直隶于中央,夏镇由此成为苏、鲁、豫、皖边区重镇,参加夏镇庙会的,除沛县乡民外,还有山东滕县、薛城、枣庄、鱼台等地的人。

从农历四月初一起,夏镇、沛城两处泰山庙就香火不断。每天凌晨天刚蒙蒙亮,就有人赶着前去烧头炉香。整个庙院里,香烟袅袅,摩肩接踵。

有老太太去求多福多寿多孙的,有年轻媳妇求子、偷子(在泰山奶奶像前偷一只香客献给泰山奶奶的绣花鞋,据说可以生子)的,也有儿女为父母生病许愿或康复后还愿的。

最热闹的是四月十四至十六的泰山奶奶出巡。将泰山奶奶的塑像放在一架彩舆(轿子)上,由四个穿青衣的舆夫抬着,前边有八个道人敲着法器念经引路,还有金瓜、钺斧朝天镫等组成的仪仗队前导,后边跟着挂盘香的,穿锥的。

挂盘香、穿锥最残忍,也最吸引人,多是因为父母病危时许下了愿,乘庙会还愿,表示对父母的孝心和对神的虔诚。

挂盘香是用铁丝穿透手腕的肉,将两盘盘香挂在上面,每个手腕上一只。一盘盘香的最底一环直径近一米,越向上直径越短,重约二三斤,把手腕的肉赘得好长,挂着还不能表示痛苦。

穿锥子是用长约一市尺的三棱铁锥,将许愿者的胳膊内侧的肌肉穿透,一端露锥锋,一端露锥柄,两手合十,不准有痛苦的表情。

这两种以残害自己表示虔诚的表演,要随着出巡队伍游行三天,观者空巷。

还有念布施的场面。泰山奶奶像前设一大铜香炉,一天到晚烧香者不断,大多是成把成把地烧,烧后还要留下香烛钱,多者几吊,少者几十。香炉前后左放有专门盛香烛钱的箩筐,里面的钱堆得满满的。一次香火会的香资收入够庙里道人生活两年还花不完。

这还不算正式布施。正式布施是一吊以上到银元几块、十几块不等。主持道人要把献者姓名、住址写在簿子上。每天9——12时宣读。献者多系妇女。那时妇女没有名字。多写某门某氏(门指婆家,氏指娘家)。

庙院里有戏台,每逢庙会要演三天。除大戏外,还有拉瑰腔、渔鼓、洋片、皮影、玩巴戏的(玩猴、玩狗熊、魔术)、撑宝棚....有时还有踩高跷的、玩旱船的、玩狮子的,侃武老二的,骂大烩(近乎相声)的,唱花鼓的,唱扬琴的....不一而足。

消包会在沛县早已绝迹了,玩时,一人顶头巾扮妇人,怀抱小狗当婴儿,倒骑驴背。后跟一赶驴者,翻穿皮袍,戴单帽,打诨逗笑。又有一儿童扎小辫,牵驴前导,和驴上假妇、驴后赶脚者三人同唱。

小买卖五花八门,小吃应有尽有,特别全的是老人拄的龙头拐杖、小孩玩具。民国十六年,在沛城东关泰山奶奶庙建立了简易小学,一切庙会活动停止。不过农历四月十五日正会那天,仍然被烧香的闹得不能上课。

沛城沦陷后,日伪把庙建成了据点,从此没人再去了。

夏镇的和泰山庙村的庙会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还有,但规模远非昔比了其次是城隍庙会。封建迷信说是“阳间有县长,阴间有城隍”。人犯了罪,即使能逃过县长的法律,也逃不过城隍的冥律。

沛县的城隍庙在沛城老鱼市街南首路东(今城镇小学),庙里有城隍爷和小*、小判、牛头、马面、活无常的塑像,奇形怪状,呲牙咧嘴,十分吓人。尤其那活无常像真人一样,手持铁索,当你一进庙门,不巧踏着了它的机关,他手里的铁索便一下套在你脖子上。据说吓死过几个人,后来被拆除了。

城隍庙庙会是农历正月初四、初五、初六。据说正月初五城隍爷启印视事,当天城隍爷出巡,方式和泰山奶奶出巡略同,但后边不跟挂盘香的和穿铁锥的,只跟着一些小孩“披枷戴锁”,由大人领着,跟在城隍爷驾后游行,据说可以免灾。

枷是木制的,成鲤鱼形,一-对“鲤鱼”,各于腹部内侧挖一半圆形,两鱼合起来,正好卡着脖子。两只鱼头部各有一洞,供戴枷的小孩放手。戴好后,在枷的下部闩上、锁好。

还有的小孩怕难养活,拜老道人为干爷,由老道人赠他一把锁(铜的),那孩子父母出几倍的钱付与老道,据说就此孩子可以成人。城隍庙于民国初年改设为第一高等小学校,直到现在仍然是小学(城镇小学),里面的神*塑像早已被拆除了。

关帝庙会在农历五月十三,沛城的山西会馆、夏镇的关帝庙、县城南的关帝庙村都会在同一天有庙会,多为祈雨,所以沛县民间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说。同时还有贸易、文娱活动。

农村的庙会有沛城南的玉皇庙、微山湖东的大王庙(已改属微山县)、沛城北的茶棚庙、城西南的马庙城西的神仙林城西北的庙道口、晓鸣寺、龙固集等处。

(仙林庵现状,王书法摄于年夏)

其中最大的庙会是神仙林,奉祀的神仙是沛县人张成仙,传说他为沛县做了很多好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香火不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