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任务群四文言文阅读第1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http://www.bdfzkyy.com/

第1讲 读快读懂文言文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认为:文言文阅读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内容设置之一,显示了积淀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发挥着涵养人文素质、提升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有:熟悉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则和常见的特殊句式,能准确理解文意,正确标点文言文,并能将文言文准确地翻译成规范的现代汉语。

(·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真题试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解析] 文言文断句。“魏歃盟于秦”中“于秦”是“歃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D项;“所以”是固定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项。

[答案] C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解析]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C项,“相同”错。《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意为“蒙蔽”,指君王所受的蒙蔽,与“为赵蔽”的“蔽”的含义不同。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解析]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A项,“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寡人愿子之行也”,即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国,搬取救兵,而不是孟尝君自己主动请求的。

[答案] 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岁:年成,年景。不熟:谷物歉收。奈何:怎么办。(2)折节:降低身份,屈己下人。与:给予。去:离开,撤退。

[答案] (1)我国年成已歉收两年了,现在又要远涉数千里去援助魏国,怎么能办得到呢?

(2)燕国不援助魏国,魏王(就会)降低身份分割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给予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

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对赵国,孟尝君先表明“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在赵王的追问下告知他魏国与赵国唇齿相依的关系,让他明白不救魏将来要直面秦国的威势。对燕国,孟尝君先言“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燕王未许后才说不救魏的后果——四国攻燕,这是以事之利害游说对方。

[答案] ①对赵国是表以忠心,让赵王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②对燕国是晓之以利害,让燕王认识到救魏与否的不同后果。

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攻打魏国,魏王听到了这个消息,连夜召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攻打魏国,您为我谋划,该怎么办呢?”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援助,那么魏国就能得以存续了。”魏王说:“我希望您能去办好这件事!”(魏王)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一百辆兵车。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向大王)借兵去援助魏国!”赵王回答:“我不能(借兵给你)。”孟尝君说:“我冒昧来借兵,是效忠于大王。”赵王说:“(我)能听听(你的说法)吗?”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不比魏国的军队强大,魏国的军队也并不比赵国的军队弱。然而赵国领土连年没有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大量死亡,相反魏国领土连年受到威胁,百姓大量死亡,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魏国)在西边做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助魏国,魏国与泰国歃血结盟,那赵国就将与强大的秦国毗连,赵国领土也会受到威胁,百姓也会大量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的意思。”赵王答应,为(魏国)派出十万兵、三百辆兵车。(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攻打魏国,希望大王援助魏国!”燕王说:“我国年成已歉收两年了,现在又要远涉数千里去援助魏国,怎么能办得到呢?”孟尝君说:“远赴数千里援助他人,这是有利于燕国的。现在魏王一出魏国国都的城门就看见秦军,即便想远赴数千里驰援别人,还有可能吗?”燕王仍然没有答应。孟尝君说:“我献妙计给大王,大王不采纳我的良策,我请求离开。恐怕天下局势就要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我能知道会发生什么大的变化吗?”(孟尝君)回答:“燕国不援助魏国,魏王(就会)降低身份分割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给予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秦军离开魏国后,魏王会一并兴起韩国、魏国的军队,又向西借泰国的军队,再联合赵国的军队,以四国之兵来攻打燕国,大王将得到什么好处呢?(燕国)是远赴数千里驰援魏国好,还是一出燕南门就看见敌军好呢?而且四国军队到燕国的距离很近而运输也方便。这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回国复命吧,我听从您的意见。”于是为孟尝君派出八万兵、二百辆兵车,跟随孟尝君。魏王非常高兴地说:“您借到的燕国、赵国的大军又多又快。”秦王非常恐惧,割地请求与魏国讲和。(魏王)于是让燕国、赵国的军队回国,并封赏了孟尝君。

文言文阅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在部编新教材中,文言文阅读涉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学阅读与写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四个任务群32篇文本和选段。这些作品,时间跨度大,上从春秋战国,下至辛亥革命;文本类型多样,“经”“史”“子”“集”都有出现,涉及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基础和依据。高考对文言文阅读各项能力的要求,均与课内文本密切相关。(新教材)高三总复习·语文

突破一 写人叙事类文言文阅读

写人叙事类文言文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体量很大,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史书等都以写人叙事为主,另外还包括行状、碑志和古代寓言、小说等体裁。

1.纪传体

纪传体文言文的人物多为忠臣良将、清官廉吏,一般先介绍人物的名字、籍贯、家境身世、科举为官;然后叙述生平,包括主要事迹,这些事迹大多由典型片段组成,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以品行为纲决定取舍,以官职变动作为行文标志。最后交代人物的朝野声望、人生结局及卒年、谥号,有的作品还有作者的简单评价。《屈原列传》《鸿门宴》《苏武传》可为代表。

2.编年体

编年体的文章,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按一定次序记载史事,容易使人看清事件之间发生的因果联系。与纪传体不同的是,纪传体重在写人,而编年体重在叙事。如《左传》是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历法、地理形胜、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录了十六朝年的历史,并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出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可为代表。

3.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是指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例。纪事本末体作为中国史书体裁,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朝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朝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等。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4.行状、碑志、寓言、小说

古代行状、碑志和寓言故事、文言小说,都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前者为真人真事,后者主要是虚构。《庖丁解牛》《种树郭橐驼传》和《促织》可为寓言故事和文言小说的代表。


  )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初”是时间状语,其后应停顿;“强宗室以镇天下”是目的关系的复句,目的关系紧密,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D两项。“虽童孺皆为王”陈述的对象是“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所以应在“之子”后停顿,排除C项。

[答案]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相关词语含义的能力。“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指机关总务部门主管的各种杂务,也指经办这些杂务的人。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的能力。B项,“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有误。根据原文“安用重法邪”可知,太宗认为没有必要使用严刑峻法,并非否定严刑峻法的作用。

[答案] 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皇上以很多官吏枉法受贿为忧患,秘密派左右的人试探着贿赂他们。

(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失,那么忠臣就变化为佞臣;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那么佞臣就变化为忠臣。

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说的是“上行下效”的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规谏宋代以及以后的君主,一定要成为臣子的榜样,要想“臣直”,须先“君明”。

参考译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太宗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当初,太上皇想加强宗室力量来震慑天下,因此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是幼童孺子也都封王,被封王的达数十人。皇上从容地询问众臣:“遍封宗室子弟为王,对国家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厚和睦九族,大量分封宗族,从两汉以来没有如今这么多的。爵位秩命已够高的了,又多赐给劳力仆役,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之心吧。”皇上说:“是这样。我做天子,是要来养百姓的,怎么能烦劳百姓来养自己的宗室呢!”十一月庚寅,将宗室郡王都降为县公,只是有功勋的数人没降。皇上与群臣讨论制止偷盗的问题。有人请求用严刑重法来禁止盗窃发生,皇上笑着说:“民众之所以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徭役繁重,官吏贪污求贿,(民众自身)饥寒交迫,便顾不上廉耻罢了。我应当摒弃奢靡,节省费用,轻徭役薄赋税,挑选任用廉洁的官吏,使民众衣食有余,那么民众自然不会为盗,何必使用严刑重法呢!”从此数年之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人、旅客敢在野外露宿。皇上听说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大名,召见他,问他执政之道。(张玄素)回答说:“隋朝的皇帝爱好独自专权处理各种政务,不信任众臣下,众臣下恐惧不安,只知道领受奉行命令罢了,没有谁敢违犯。凭着一个人的才智来裁决天下的事务,即使得失参半,荒谬失误之处也已很多,臣子阿谀,皇上受蒙蔽,国家不灭亡更待何时呢!陛下如果能够谨慎选择众臣下,又根据事务分别委任他们,自己高居拱手,安闲自在,肃穆清静,从而考察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来施行赏罚,还忧愁什么治理不好!”皇上认为他讲的一番话很好,擢升他做侍御史。皇上以很多官吏枉法受贿为忧患,秘密派左右的人试探着贿赂他们。有个司门令史接受一匹绢绸,皇上想把他杀掉,民部尚书裴矩劝谏说:“作为官吏接受贿赂,罪大确实应当处死。只是陛下派人送给他而接受的,就是陷害人去触犯法律,这恐怕不是所谓‘用道来引导他们,用礼仪来约束他们’。”皇上高兴,召来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告诉他们说:“裴矩能够在官位极力诤谏,不为我的情面而屈从,倘若每件事都能这样,何需担忧天下治理不好?”

臣司马光认为:古人有句话说:“君主清明,臣下正直。”裴矩对隋朝奸佞却对唐朝忠贞,不是他的品性有了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失,那么忠臣就变化为佞臣;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那么佞臣就变化为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目测日影的表,臣子如同日影,表一动影子就跟随移动了。

突破二 论辩杂记类文言文

1.论辩类

论辩文章是中国古代散文中最有代表性的文体之一。论说文是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它要求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有严密的论证。春秋战国时期,论说文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阶段。所谓“诸子百家”大都属于论说文的范畴。从秦汉开始,论说文有了新的发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论

一般说来,“论”指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注重从正面树立一个观点,然后围绕它进行逻辑严密的论证。如贾谊的《过秦论》、苏洵的《六国论》等。

(2)说

“说”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阐述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义理。如韩愈的《师说》等。

(3)辩

“辩”带有辩驳、辩说的意味。如韩愈的《原毁》,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4)奏议

“奏”是“进”的意思。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奏议包括表、奏、疏、议、上书、札子、封事、对策等。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李密的《陈情表》等。

(5)书信

古代文人的书信或抒发胸中情怀,或描绘山水美景,富有文学特质,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唐宋人书信的内容更为广泛,议论时事,感叹际遇,切磋诗文,不一而足,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等。明清时期的书信,短札小品是其特色,如宗臣的《报刘一丈书》等;另外家书、家信也别具特色,真挚感人,如林觉民的《与妻书》。

(6)书序

序也作“叙”,或称“引”,是古代序文的一种,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或文章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评论。书序的写作手法,或偏重议论,或偏重叙述,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书序的思想和文学价值有时超过了所序的书籍或文章,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

2.杂记类

杂记类散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形成较晚,内容也颇为驳杂。记人记物、记亭台名胜、记游山玩水等,皆属于“记”的范围。高中教材涉及的主要有以下两类。

(1)游记

游记是杂记的一种,专记游历所见所感。游记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类,是从唐代才开始的。在这方面,柳宗元有开创之功,正是他在贬谪生涯里撰写的山水游记,尤其是著名的“永州八记”,标志着这一文类的独立成型。宋人的游记往往还会运用学问思考辨析,充满了理性色彩,如苏轼的《石钟山记》。明清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发展和鼎盛时期,著者迭起,风格多样,突出的代表如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2)笔记文

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以记事为主,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逸闻逸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学考证、读书杂记等。《项脊轩志》就属于这种文体。


  )

A.特唱于人
  
   唱:称道,赞扬

B.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病:批评,不满

C.君子皆不由也由:遵循,遵从

D.而恨其所不至恨:遗憾,后悔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唱”同“倡”,倡导。

[答案] 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用法。A项,“于”,前者为介词,被;后者为介词,到。B项,“而”,前者为连词,表并列;后者为连词,表转折。C项,“若”,前者为连词,表假设,如果;后者为动词,像。D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体现,对谢景山沉溺于文辞、倒置文道的写作倾向,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

B.谢景山年过四十,仕途不顺、感叹世间少有知己伯乐,怨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以文求进,却又轻言放弃,常常急躁不安。

C.作者希望谢景山能潜心向道,增进才识,不轻易为他人言语议论左右,不仿效前代高位之人自进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

D.本文采用逐层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世态度,行文真诚坦荡、理直气刚,措辞精确凝练。

[解析] C项,“不攀附孔、孟圣人”错误,由原文“其称仲尼……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可见,作者并不是要求朋友不攀附孔孟,而是请朋友不要相信前人所说的孔孟也汲汲营营、试图自谋仕进的说法,并为孔孟辩解,认为孔孟不过“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并非自谋仕进。

[答案] C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解析] “谆谆其词”其实是“其词谆谆”,指言语恳切,形容词谓语后面不带宾语,在其后断开。“景山”作“胜于”的宾语,在其后断开。“己之所守”作“陈”的宾语,在其后断开。“也”字表句末停顿,在其后断开。“非是”作“以为”的宾语,在其后断开。“焉”为句末语气助词,在其后断开。

[答案] 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学习他们的精神,又学习他们的文辞,还担心什么呢?并且(我)爱好韩愈的文章,想诱导他人与自己一样喜爱。

(2)我又再次读信,更加感慨,难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错吗?

参考译文:

答谢景山书

蔡襄顿首景山足下:夏季有辱您向我展示几十篇新文章,这中间景山您所称赞而我不愿意做的,通过一些事情而前往问询,幸而不时切中,想让景山您思考并听从我的想法,不敢在文辞中陈述。最近承蒙您给我写信,满满千百字,引喻称类,犹如固守信念而绝不动摇的样子。我想要始终不说出来,然而如果景山您坚持而不改变,且特地为此而向人倡导一些观点,这也是我的大过错。

我曾经不赞成景山您喜欢称赞学习韩愈、杜甫的笔法,对人说,如今说:“(我)学习他们的精神,又学习他们的文辞,还担心什么呢?并且(我)爱好韩愈的文章,想诱导他人与自己一样喜爱。”我认为由学道而学文,只要道理通达了,文章也就写得好了;由学写文章而到学道,被道理困惑的人则很多。因此,“道”是文章之本,文章是“道”的外在形式。与其用文章诱导人,不如先用道理诱导人吧?景山先前的书信中主张文辞的重要,因此我才说这些话。我哪里敢轻视文辞呢?只是事情有先有后罢了。我写文章,没有能超过他人的,句读的高下,有时也类似于古人,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我还不赞成景山嗟叹世上的人不理解自己,一定要凭借文辞来求得自己有地位,如今说:“我凭借文章向皇帝寻求正道,对于寻求正道来说也不受屈。古代的人看重自谋仕进,我仕途将要困顿跌落,向他人寻求了解并没有什么值得愧疚的。”又说:“如果我有几顷田地,一定回到湖海之上归耕田园。”景山为什么乐于自谋仕进,而又勇于自我退隐呢?这是还没有脱离浮躁心态啊。狂妄的人容易仕进却难以退隐,狷介的人难以仕进却容易退隐,狂妄与狷介,君子都不遵从。君子对于进退,只看重道义罢了。景山又多拿前代掌权之人的自我仕进来类比,如果他们的说法跟我不同,即使是前代掌权之人,我也不会听从的。您引用孔子之例,说佛肸征召他,他也想要前往,孟子不被鲁侯重用,那么这二者追求的是什么呢?把自己的命运委托给上天而等着发挥才能罢了。

我还不赞成景山忧虑仕途的坎坷,如今说:“并不是忧虑没有得到好的官职,而是愤怒遭受意外的欺辱。”这也是景山没有仔细考虑吧?圣人的话,我敬畏它;贤人的约束,我惭愧自己没做到。有人对我评价,我把喜怒情绪放到一边而分辨他话语中的歪曲或真实。如果他的言语符合圣人贤者的言论,我敬畏而且感到愧怍;如果他的言语和圣人贤者不同,我将会同情他,怎么有空闲接受他的言论而感到受辱呢?小人的侮辱,君子不认为是侮辱,景山您听取这个劝告吧,听取这个劝告吧,悲愤抑郁的心一天比一天损害您啊!景山又说:如果让我蔡襄也年已四十而地位卑微,未必就能像现在这样恬然自得而不苟且。我又再次读信,更加感慨,难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错吗?如果景山尚且不能相信我,还指望普通人中的哪一个呢?即使这样,我不打算向他人求得信任,我相信自己,十分明确。身处窘迫还是泰达的境地,我不能知道,做学问的远近,只需要尽力就罢了,我所自信的,是不轻易退缩而积极行动。如今看看从前的日子,尚且能够为自己认为正确的高兴,而遗憾自己不能到的地方;如果年龄越增加而思虑得越广泛,怎么肯舍弃自己所喜爱的而遵从自己所遗憾的呢!

和景山离别太久了,想着和您相见一次,来说清自己心中所怀着的想法。如今虽然言语诚恳反复告诫,并不是想要求得胜过景山,只不过是陈述我自己所坚守的道义;又不知道景山认为是不是这样的。如果您真的认为不正确,也希望您能告诉我。我不敢再多次烦扰您了。不公开说了。蔡襄顿首呈上此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