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是从
砀山走出的医学教授
他就是李远征教授
点开视频
李教授向家乡人民问好
年5月24日
在山东省第十四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上
砀山的李远征教授被授予“山东省急诊医学终身成就奖”
这个奖是对他
深耕医术研究
不忘学医初心最好的诠释
对于李教授来说
每当拿起刀的声音响起
他就宛如登上了战场
必须全力以赴
即便是退休后,
他依然深耕医术
造福他人
这就是李远征教授↓
李远征教授,年生于砀山县焦集村一个农民家庭,年考入山东医学院(现山东大学)医疗系本科,年毕业后分配医院工作,相继晋升为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泰山医学院教授,直至年退医院返聘,工作至今。期间李远征教授还兼任山东首届老年学会、老年康复医学会理事,山东省高级医疗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首届急诊医学会理事,泰安市首届老年学会、急诊医学会副会长,《泰山医学院学报》第一副主编。李远征教授擅长用中、西医技术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尤以内科消化、急症、老年病见长。曾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内科疾病现代药物治疗》、《老年病防治学)等专业和科普著作五部,参编十余部。在其指导下开展的《老年人浅静脉输注性损害与输注次数相关性的研究》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李远征教授医术精湛
有目共睹
医院看病住院的
砀山老乡不计其数
不论认识与否
不分贫富贵贱,不计恩怨亲疏
李远征全是一样的热情接待
安排食宿,一视同仁
至今砀山人前去山东泰安看病、求医问药的人仍经年累月络绎不绝,有去三、五趟者有之,去十趟八趟者也屡见不鲜。尽管年逾八旬,白发苍苍,身患重疾,依然还是一如既往不遗余力地亲领求医治病的老乡,往返于门诊楼上楼下,穿梭于有关科室。李远征教授常说:“老乡奔我来看病就是对我最好的信任,能为病人解除痛苦,回报家乡人民的养育之恩,千辛不觉累,万苦何其乐!”为了感激李远征教授,砀山县人民将他的事迹写进《砀山县志》,并且由当地村委牵头在焦集村老宅特地为他立起了一尊高两米的红色花岗岩感恩碑,上面刻着“感恩教授功德”!
功德碑上有一首诗句
道出了李远征教授的功德
离砀执医五十年,桃李满天下,
泰安从医五十春,不忘故乡病人难
乡远故土亲,情系故土众相亲
前去看病热情待,长征路程爱
协医助药不遗力,精心诊治且省钱
誉赞源民心,宛如晨曦丹霞心
李远征前半生和同时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经历坎坷,但他不气馁、不消沉。改革开放以后,李远征更加发愤图强,忘我工作,近五十年来,他精心探索医术,在教学、医疗、科研等方面成绩卓著。主编医学专著多达5部,其中包括国内较早的专著《内科急危重症的诊治与监护》,年出版《现代老年医学》,90年代初期的《内科疾病现代药物治疗》以及《老年病防治学》。李远征兼任泰山医学院学报副主编还参编医学书籍近十部,其中包括《医院工作人员三基训练标准》,主审了大学教材《急诊医学》。
李远征在岗在任期间,从未有过完整的周休与节假日,由于繁重的医疗工作加上教学、科研和学报编辑任务繁多,年李远征52岁时,因过度劳累突发急性心肌梗塞,幸亏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死里逃生的李远征只休息了四个月就向院领导请求上班,至今仍常有胸闷、心绞痛等症状,时有心房纤颤发作,院领导多次劝说李远征注意休息,或者换一个较清闲的工作,但李远征总是说:“是*和人民培养了我,我要把自己的技术全部奉献给人民。能为病人解除痛苦,能挽救病人生命是我最大的快乐!即使累死在病人的床前也值得!”就是这样,在当时听班、加班、授课、编辑均无经济补偿的情况下,李远征随身带着药,依旧不分上班、下班和节假日,加班加点地工作。他承担急诊科总听班,经同事随机统计,李远征有时一个月夜间12点之后被叫到科里参与抢救工作的次数,竟多达17次!发生大学生集体食物中*事件时,李远征第一时间到达科室,从晚上9点连续几十个小时奋斗在抢救一线,力保了中*学生全部转危为安。
李远征知识渊博,医术精湛,工作认真负责,待病人如亲人,从不过度诊疗,始终如一地拒收“红包”,他高尚的医德深深感动着患者,李远征个人和科室每年收到的表扬信、锦旗、匾牌无数,甚至有许多病人及家属跪地磕头来表达感恩之情。泰安日报、电视台、广播电台和泰山医学院报等宣传媒介,十余次报道他的感人事迹,面对这样的赞扬,李远征总是淡淡地说:“这是我们行医之人应该做的!”
医者仁心,不忘初心
估计李远征教授自己都不知道
你已把自己活成了我们的榜样
广告
(广告-/)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砀山在线APP,了解更多砀山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