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一流学科决定一流大学发展走向
在8月5日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表示:“要以队伍建设为核心,推动学科建设,促进交叉学科发展为重点,提升创新能力,从而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把握住发展走向。”
作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北京大学在人文、社科、理科、医学、技术科学、基础科学的整体实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拥有221个硕士点、199个2级学科博士点,35个博士后流动站,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内高校的很多学科领域中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
但是,作为这所中国一流大学的校长,许智宏仍然有强烈的危机感和差距意识。
“北大的化学学院和美国最好的化学学院相比,每年发表的论文的数量已经非常接近了,但是我们的质量例如论文的原创性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发表的学术刊物等级和论文引用次数、影响因子等方面明显比那些世界一流大学小多了。”许智宏感慨地说,我们迫切需要在提高质量上下很大的工夫。
他说,尽管学术研究特别是理工科方面的研究的确需要很多钱,但是除了钱之外,我们还应当有能鼓励科研人员出成果的创新机制和宽松的学术氛围。他举例说,一些国外大学的实验室国家并没有投很多的钱,引用的数据有的也是公开发表的,但是他们杰出的工作让世界瞩目,关键在于他们有一个学科自由交叉、科研资源共享和鼓励创新团队活跃交流的宽松氛围。
因此,作为北大的校长,许智宏在考虑学校的发展战略特别是着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中,把发挥基础学科和多学科优势、新建前沿交叉学科、鼓励资源共享、促进新思想和新技术的产生作为北大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
许智宏介绍说,在这个明确的定位下,经过冷静的分析,北大在其临床医学已经进入全球前1%研究领域的基础上,新建了生物医学交叉研究中心,与此同时,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先进材料研究中心、化学基因组研究中心也纷纷建立起来,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也将目标定在2006-2010年建成为在国际化学界有重要影响的实验室与开放研究平台。
“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学校一定要走向国际化,大学校长一定要有国际眼光,教授一定要具有国际的学术视野,学生的来源也一定要国际化。”许智宏说,为了拓宽学校的国际视野,北大加强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强合作”,邀请国际名校校长来访,举办了莫斯科大学日、耶鲁大学日、剑桥大学日、斯坦福大学日等;为了拓展学生海外研修的经历,北大—莫斯科大学联合研究生院建成,与耶鲁暑期互换学生、与早稻田大学共同研究生等,充分显示了一所正在走向世界一流的大学具有的宽阔胸怀和国际视野。
尽管作为北大的校长,对于何时北大才能真正跨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还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日子,但是许智宏深信:有国家层面上的*策支持,有学校发展的明确定位,有北大人扎扎实实的工作,北大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距离一定会越来越小。(本报 *蔚 杨晨光)
《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6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