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驱使我攥笔拟下此文的,便是这部作品流传出的「感动」吧。
今天想聊的,是我最近偶然在大妈之家刷到的漫画作品,中文译名《关于地球的运动》。
一口气看完最新章五十五章的那天晚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
最终我认定:这是一部成功表达了「伟大」的作品。
在绝大多数作品都是轻松愉悦,或者他们至少没打算去探讨什么「价值」的平台。《关于地球的运动》竟是显得格格不入。
这不仅是因为它是一部没有丝毫「异能」或者「超能力」包含在内的作品,也不单单因为它的故事背景设立在了古代欧洲最为幽暗抑或者耀光的时期——文艺复兴时代。亦不是它对笔下生命的脆弱性毫不怜惜的刻画。
更在于,它用漫画的形式,严肃地探讨了「价值」对人类的意义。
先说一句:哪怕抛开题材,作者作为漫画家的功底也是十足的——这点无论是从画面还是故事都可以看出来。
我接下来想表达的,就是我从《关于地球的运动》里感受到的伟大。
笔力有限,还请见谅。我会通过把握故事内线索的方式,碎片化地将漫画刻录拟造的历史和情感,写在这篇文章里。
这篇文章不会忠实地复述漫画的内容,也不会规矩按照它或者历史的时间线来描述。
一、书与文字
Ⅰ「文字」
生于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恐怕很难意识到随时伴随在我们周遭的「书籍」与刻录其上的「文字」究竟蕴涵着怎么样的伟力。
记得我小时候,人们对于如何区分人类与其他物种的核心差异还耿耿于怀。那会比较常用的说法是,人类之所以为人,踏上食物链的顶端,是因为人类可以制作并使用「工具」。
那么,又如何区分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和现在的我们呢?
换句话说,「文明」的开端是从何而来?
我认为,便是「文字」的被创造。
「文字」为尚处于蒙昧时代的我们递上了一份无穷的可能性,它令「信息」的传递效率上升了不止一个数量级。甚至可以说,这是从无到有的质变。
人类还在使用石头计算日期的时代,即使「语言」已经被发明,但「信息」的传播依旧是相当有局限性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值得铭记的大事件,祖先们能做的也只有将它们死死记在脑子里,然后通过言语的方式传达给后人。
但身为自然的造物,我们的脑容量终归是有限的。无数细节如沙土侵蚀后的丘礁,随风流逝到无人寻觅的虚空。最终留下的,也只剩各种含糊其辞的传说了。
可一旦有了可以将「信息」长久保存的「文字」,「知识」和「经验」的扩散就成为了一种可能。
在《关于地球的运动》,就有这样一份线索,证应着至关重要的「传承」。
那便是图中这位少女所正阅读的「书籍」。
Ⅱ「书籍」
其名和本漫画的名字一致,正为:《关于地球的运动》。
这本书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大作,创写它的也不过是一位无名小卒。
不长,仅六十页,内容大致如下:
其讲述的,是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道理」,甚至在部分现代人看来,它还不一定正确。
但是,在故事背景设立的还是由宗教掌控主导权的欧洲中世纪,这样的「道理」是足以宣告被告人「火刑」的邪说。历史上,宣扬日心说与宇宙无限的乔尔丹诺·布鲁诺(GiordanoBruno,年—年2月17日)便是死于教会的「火刑」。
也难怪,少女在看完书之后,会露出如此惊世骇俗的表情了。
书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复杂之处,普通人只要识字就可以读懂。
或许正因为作者并不太高的文化水平,其流传的内容才显得情感真挚。
少女想道:“书本大多都是宗教或者学术方面的...”印证了漫画背景的主流文化。
那就是:「书本」和「文字」说到底还只是少数上层圈子内的奢侈品。以通俗文笔创作的《关于地球的运动》,类似于我们明清时代才兴起的如《西游记》这般的白话小说。
在意识到这本《关于地球的运动》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之后,少女作出了一个决定:
她要利用这本书挣钱。
没什么狗血桥段,没什么感动流泪,有的仅仅只是「利益」。
这也是我对这部漫画所感到的惊叹之处。作者虽然也有强调人类的「求知」,但也没有忽视远离这知识漩涡之外的朴素愿望——财富。杀戮之影埋藏金币。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无数文化瑰宝——但丁,莎士比亚,达·芬奇的作品,扩散到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
记得不知道在哪里听过:“印刷术的发明引发了一场传播革命。”
看完漫画才知晓,既然是「革命」,那就势必是要流血的。不过,让我们先放下关于「血」的部分,将时间线拨回这本书被创作的时候。
Ⅲ「记录」
故事中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刚刚才学会读写的粗人,在以往以替人杀人谋生。
男人说:“总觉得经历了这件事情、很想把他写下来...”
经历的是什么事情,我在这里没有太多必要描绘。但就他执着于「记录」这件事情本身,很值得说上一说。
身处凡世的我们,在进行写作的时候,所执着的到底是「创造」还是「记录」呢?
无论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之中,都会蕴含着许多或者美好或者痛苦的回忆。而驱使我们将它们记录下来的,也是我们对于「遗忘」的恐惧。
如果忘却了回忆,割舍了过去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的联系,那么,“我”还是原来那个“我”吗?
以史为鉴,不光是要铭记过去的教训,也是为了证明过去的存在以彰显当下文明的价值。
男人的这般想法,遭到了上流人士(异端)的无情嘲弄:
也如约烧掉了:
最终,蕴含了两人知性与回忆的「书籍」,统统被吊死在了星空之下。
但「书籍」中蕴含的「文字」,却以一种令我无比震撼的方式,流传到了后世,被前文所说的少女阅读。
具体如何做到的,这里就不加阐述。只因不想破坏可能的半点你们翻开那一页时的「感动」。
感情不会随着生命的消逝而消逝,倘若承载了心的文字还在这世上流传,那么人的意念就会达到永恒。
倘若证明人存在的是脑中的「回忆」,那当我们阅读数千年前伟人记录了他们「回忆」的著作时,这些人是否也还存活于我们心中,同无穷子孙进行着激烈的对话?
看到这里,你应该也发现了。
漫画《关于地球的运动》不存在明确地以「人类」为主体的主角。
生命会轻而易举地消逝,但如雨后春笋般的「信念」贯穿全书。
二、美与真理
星空如此浩瀚,大地如此慈祥。
人类探索到最远的高空也逃不离最近的星星,挖掘进的最深的大地也才锵锵没过地壳。
而对天空和大地甚至还没有清晰概念的古人眼里,它们的奥秘无法解释。
但我们渴求「真理」的那颗躁动的心,永远没有改变。
即使在求知之路上付出以生命的天平来衡量的代价。
所谓「学说」,归根结底就是学者们的一种对于现状的「解释」。
可惜,人类的局限性注定了,我们永远没有办法得到想要的那个“终极答案”。穷极一生也无法贴近的「真理」,遭至无数人奉献生命也要追随。但孜孜不倦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毒药般的诱惑力。
曾有一句言:“朝闻道,夕死可以。”
奈何,长存于人类历史的「学说」,终究是逃不开「利益」的束缚。
绝大多数时候,「理论」是服务于「权力」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因为儒家是「真理」,而是因为它更符合古代帝王的需要。
同样,在中世纪西方频繁爆发的基督教战争,争夺的实际上是对《圣经》的解释权。谁有权解释《圣经》,谁就掌握了实际上的宗教权力。同主流解释相反的其他解释,就会被打上异端的名头,坠入地狱。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类是上帝特殊的造物的概念如此的深入人心。而地动说妄图改变宇宙的中心,就是否认了人类的特殊地位。
至少在当时的学术界看来,便是如此。「真理」面对「利益」,还是要往后放放。
难能可贵的是,漫画塑造了一大批为了「真理」甘愿放弃生命的形象。
而这些「真理」受到了鲜血的浇筑,才显得更加璀璨生辉。
Ⅱ「知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真理」的渴望刻在了人类文明的血脉里。
在很久很久...也许是超出我们想象的久远之前,我们遥远的祖先第一次遥望遥远的星空。
鬼使神差,它有了「知性」,有了对知识的探寻,有了对探索简单现象背后逻辑的渴望。不满足于只是像个动物一样,凭借单纯的「本能」行事。
它思考,总结,学习,传承...最终,善于思考的祖先击败了敌人,长存于大地。而「求知」的基因也继承到了我们体内。
人生来而思考。
但基因有着它致命的缺陷。
任何刻录在基因内的序列,都为了肉体的传承而服务。
也就是说,我们生来就有的「求知」的本能,不可能要求我们为了「真理」而放弃生命,放弃繁衍自己的后代。
再为洞察真实的学者,面对死亡的恐惧依旧会颤栗。
那么,真正同意我们愿意将血肉和生命摆在交易的天秤上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文明」。
人类的伟大之处,在于人类能够背叛基因,背叛生命,背叛死亡。
当我们洞悉生命的本质,生命就可以当作货币,来兑换更加美好的事物。
Ⅲ「美」
「美」是什么,我很难定义。
我们能够知晓的是,有许多人花费毕生倒在了追寻「美」的路上。
故事中,人们相信地动说有一个重要的理由:
地动说,是美丽的。
这,是天动说:
繁复,冗杂,压迫。象征着神权统治下的人类社会。
而这,是地动说:
圆。
我无法形容在漫画内再次看到这个再熟悉不过的图案的激动,只能用作品内一名角色的口述来传达他人的观点:
对「美」的追求,压过了对教会的服从。
当觉,作者之笔力深厚。
三、血与杀戮
知识的变革从来不局限于桌上的争论,探索真理的过程必然伴随着血与花。
如今,对「真理」的渴求,对「知识」的探索与对「技术」的研究已经习以为常。可把时代的钟表往前稍微拨弄个几百年,就会赫然发现:真正鼓励人们求知的时代,是少之又少。
「探索」这种会给当权者的统治带来威胁的事物,就永远憋在脑子里吧。
老实说,我对中世纪欧洲的了解仅限于初中历史书,因为我高中选的理科。
所以,想要抽丝剥茧般剖析宗教的发展历程是不可能的。这里也只能粗糙的从文明的发展历程出发,说说在「真理」之路上的利益冲突吧。
Ⅰ「对立」
文章开头出现的少女,是作者对「资本主义」的理想化。
当然,这里的理想化并非褒义或者贬义,而是将资本的特质任凭抽象化地施加在一名虚拟出来的少女身上:
身为游荡荒野的牧人之子,这是她已经永远无法享尽的财富,也是她无限「贪欲」的化身。
为的,却是简单的愿望——“掩盖死亡的不安。”
自古以来,华夏大陆的文明就有着重农轻商的传统。
归根结底,还是商人带来的不安定因素要远远超过它们给帝王带来的好处。
所以商人无论在古代东西方,都是位于鄙视链的底端。
资本主义的萌芽——商业是如何在欧洲得以兴起的,有诸如战争,瘟疫,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不过无论如何,商人们是不会喜欢上帝的。
无论神权社会,还是君主封建社会,都是基于农业而诞生的权力机构。数不尽的农民构成神的基石。失去农民日夜耕作获得的粮食,整个社会就会一夜崩塌。
而资本,需要工人。
Ⅱ「杀戮」
无论今天的我们对资本主义如何批判,和神权或者王权对比,它都是相对先进的。
至少,它认可人类的贪欲,哪怕这会带来更深刻的苦难。
而更美好的生活?()才知道。
只有杀戮,才能证明。
摧毁肉体,也许不是磨灭「真理」最有效的方式,但对于欧洲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来说,是最简单的方法。
就算无法杀死「感动」,熄灭扩散「感动」的那个人的大脑,也可以有效阻止它的传播和扩散。
资本主义是如何同宗教神权对立的,我不甚清楚。但中世纪瘟疫的流行和战争的频繁,确实让传统宗教神权的威望降到了历史低点。
新教和天主教的分离,印刷术的发明,商贸的繁荣...仿佛都在印证着,属于「神」的历史终将落幕,属于「人」的时代即将到来。
道路千变万化,完全脱离「神」的概念也需要很久。
上图中为首的大叔,信奉的正是「自然」。
人应当活着的时候就感受美好,而非注定死后才能升入天堂。
Ⅲ「死亡」
故事里,无数人前赴后继地为了心中的理念付出生命。
几张画面,几经曲折。
哪怕前方死路,哪怕前路迷茫,依旧一往无前。
黑死病的泛滥,让死亡成为那个时代的人们,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
绘者对「死亡」的篆刻,冲击力令人头皮发麻。
永远的失去在这个世界的意识,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四、人与结语
我始终觉得,在我们的生命中,是有什么样的存在,超越生命的。
如果你看到这里,应该会发现,笔者在极力避免向你传达故事的内容,而更多的是描绘一种我在看这部漫画的时候,流露于内心的感动。
这种对于内心的触动,不仅仅来源于题材,更在于绘者对画面无与伦比的掌控力,对光影恰到好处的调拨,对节奏精确之际的控制...
也许正是什么让作者察觉了「感动」,将其刻画,成就作品。
真实的历史,已然足够伟大。而《关于地球的运动》成功地表达了这种伟大。
呼,完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