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阴间传说,鬼神起源,没有后代会变成厉鬼
TUhjnbcbe - 2025/4/2 18:06:00
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www.bdfyy999.com/m/

什么是鬼

想要给老外解释什么是鬼,还真有点不容易,因为他们完全没有阴间的概念,在他们理解里,鬼跟恶灵是同一种东西。

就算找个中国人,回答也大概率错误,10个里恐怕9个都回答:“人死了变成鬼。”

《礼记》确实也这样说:“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尸子》:“鬼者归也,故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说是这么说,但礼记和尸子本意,并不是人死了就变鬼,而是指失去躯壳的魂魄。这个概念来源于灵魂学说,认为人由躯体和精神两部分组成,这几乎是世界共同信仰,不分国家种族,认识大同小异,其原因都因无法解释生死。

太史公《史记》自序:“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

这应该是形神之说,最为完整的栓释。人有两个部分组成,神和形,两者一旦分离,就意味着死亡,人死不能复生,离开身体的神再也无法回到躯壳。

《礼记》曰: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魂气要归天,形魄归于地,那么什么是魂,什么是魄呢?

《左传》: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

人生下来就有魄,魄产生的阳气叫魂,活着时消耗的资源越多,死后魂魄也越强,最强的可以成神。

身体叫形魄,精神才叫魂,所谓魂魄指的是身体加灵魂,但后面意思逐渐就变了,慢慢有了三魂六魄之说,魂魄都归于精神。

《淮南子》: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禹劳力天下水死而为社,后稷作稼穑而死为稷,羿除天下之害而死为宗布。此鬼神之所以立。

这是说,炎帝大禹后稷后羿他们,活着时只是人,想成神必须先挂了去阎王爷那里报个道。

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作战将士死后会变成鬼雄,鬼雄,鬼的领袖,灵都神化了,应该也属于神。这是一个意思,在古人眼里,神鬼如出一辙,不管成神成鬼,都得死后再说。

没有后代会变成厉鬼

神和鬼的区别是什么?其实只在善和恶。善鬼叫神,恶鬼叫什么?叫厉。

《左传》:鬼有所归乃不为厉。

有地方可去的鬼不厉,反过来说,没地方可去的鬼就是厉,难怪有厉鬼这一说。

《大学衍义补》:郑玄曰:“泰厉者,谓古帝王无后者也,此鬼无所依归,好为民作祸,故祀之也。公厉者,谓古诸侯无后者,诸侯称公,故曰公厉。族厉者,谓古大夫无后者鬼也。族,众也,大夫众多,其鬼无后者众,故曰族厉。”

郑玄做了进一步解释,厉鬼分泰厉公厉族厉等,泰厉是没后代的帝王所化,公厉是无后诸侯所化,族厉是无后大夫们所化。

瞧瞧,难怪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把传宗接代看成头等大事,没子女就要变厉鬼,帝王将相都不例外,可不得尽心尽力生儿子。

但郑玄也说了,想让厉鬼不捣乱,只有一个办法,祭祀。看到这里我有点明白了,祭祀不一定因为你好,更可能是因为太坏,大家害怕。难怪封神榜里,好人坏人死后一律封神,闹半天还是会哭孩子有奶吃这个颠扑不破万古真理。

祭拜祖先也来源于此,真不是想他们,而是怕他们变成厉鬼,所以时时告诉他们:“咱有家,我就是您后人,您老安心在地下歇着,别出来吓我们。”

祭拜这个东西,首先是害怕,然后才是祈福。

黄泉地府由来

中华主神,非常混乱,头号大功臣要归秦始皇,秦以前,主神非常清晰,谁呢?三皇五帝。

《庄子》:三皇五帝之治天下。

秦朝建立之前,古人崇拜观非常明确,以人神为主,虽然《山海经》提到昆仑西王母,但这个西王母,鬼神不分,你很难说她是鬼还是神,甚至是男是女都不好说。

《山海经》: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狌,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豹尾、虎齿,还喜欢长啸,说她是人都嫌磕碜。再看看昆仑山所处环境。

《山海经西山经》:南望昆仑…槐鬼离仑居之,鹰鹯之所宅也,东望恒山四成,有穷鬼居之,各在一搏。

槐鬼离仑是个人面马身的怪物,它还有个更出名的名字,“英招”。不管后世怎么认为,山海经没把它当好人,名字说明了一切,槐鬼。它住的地方叫槐江之山,在昆仑北边,东边还有个邻居,名字更不好听,穷鬼。

《山海经海内北经》: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

槐鬼穷鬼也罢了,干脆来了个鬼国,这都是西王母邻居。你说西王母被一帮鬼围着,她究竟算啥?所以山海经真不一定把西王母当神,也许只是个鬼头目,要不说她司天之厉呢,掌管天下厉鬼,显然跟三皇五帝不一个系统。

但自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则就改了,为啥,因为他不爽。论名分,你们是三皇五帝,老子却是皇帝,论功绩,老子也不见得比你们低,凭啥要参拜你们?

所以秦始皇坐上皇帝位,就来了个大改革,三皇五帝名号不好改,所以他只改了下内容,三皇从伏羲女娲神农变成天皇、地皇、泰皇,五帝变成了白青黄赤四方上帝(三皇有各种解释,但不管那种都是人神,所以这里只列其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

这就把祭祀对象,从人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神。谁是天皇,那是老天啊,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拜一拜也无妨。

秦始皇首次提出了天神概念,顺便也把神鬼之分给明确了。神住在天上,与之对应,鬼去地下,如果你问中华阴间传说,由谁而起?老秦家功不可没。

既然鬼住地下,那就得起个名,与大家想象不同,一开始并不叫阴间,因为阴与阳相对,阴间对阳世,阴间是个很明显的佛教语,是舶来品,最早我们叫黄泉地府。

《史记郑世家》:不至黄泉,无相见也。

黄泉啥意思呢?阴阳五行学说里,以五色配五方,东青南赤西白北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所以叫“天玄地黄”。既然地属黄色,那地下泉水,就叫黄泉。

《史记裴注》:天玄地黄,泉在地中,故曰黄泉。

泰山地狱

刘邦建汉后,基本保留了秦始皇这套,区别只是增加了一个黑帝,将四方上帝变为五方上帝。但到了汉武帝,变化就大了,因为他跟秦始皇一样,热衷鬼神之说,而且都自视有亘古之功,所以他也干了件同样的事,泰山封禅。

秦始皇虽然晚年迷信,但这不是他常态,刚统一天下的秦始皇,是以打破陈规的创造者姿态出现,他连三皇五帝都敢推翻,你说他还怕啥?所以他去泰山封禅,真不是为了拜神,而是为了读书人。

齐鲁之地,不仅是孔子老家,也是当时文化中心,天下士子,一多半都与齐鲁有关。秦始皇选择这里封禅,目的就是想告诉天下人,我才是唯一真神,老子才是天命所归。

既然开了这个头,就很容易被后人模仿,汉武帝泰山封禅,想的就是另一回事了。他是真心实意给神上香去了,所以他又改了一下,把三皇合并为一,确立了以太一为唯一正神的体系。

如果问汉武帝咋想的,我觉得大概是,老子封了你为天帝,你就得保佑我这个意思。

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里,因为宣传伏羲、女蜗阴阳二主神,还受到了惩罚,最后脑袋都丢了。刘安虽死,淮南子却传了下来,搞得民间信仰非常混乱,有信奉太一的,也有认伏羲女蜗为主神的,汉代大量墓画天帝与伏羲女蜗并存,就是明证。

秦皇汉武,后面还有东汉光武帝,再加上传说中黄帝也在泰山封禅,从此泰山就多了一层特殊含义。封禅大典使泰山声名鹊起,方士们也趁机浑水摸鱼,把泰山形容成“主人命之长短”神山。

清代俞樾说:“余谓后世言神言鬼皆托之泰山,虽虚诞之说,而未始无理。盖因天事天、因地事地,此封禅之所自起也…神道属天,王者既封泰山以报天,则泰山有神道矣。鬼道属地,王者既禅泰山下小山,如云云、亭亭、梁父、高里诸山以报地,则云云、亭亭、梁父、高里诸山有鬼道矣。”

高里山就是蒿里山,《汉书》称:汉武帝“亲禅高里”,说的就是这里,所以民间传说里,幽冥鬼城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四川酆都,另一个便是泰山蒿里。如果你去泰安参观,会在蒿里山看到一整套幽冥地府设施,丝毫不比酆都逊色。

酆都另说,但在汉代,由于连续三大帝王封禅,泰山显然更为正宗。

顾炎武说:“《左传》《国语》没有封禅,所以三代以前没有真正神仙,《史记》《汉书》不讨论鬼事,所以元成(指汉元帝和汉成帝)以前没有鬼论。自哀平(汉哀帝汉平帝)之后,《遁甲开山图》称‘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父知死(亢父梁父都是泰山地名)’,《博物志》云‘泰山主召人魂魄,知生命之长短。’”

《后汉书乌桓传》:死者神灵归赤山,如中国人死者魂归泰山。

《三国志·管辂传》: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

最明显例子当属东汉古墓镇墓券,不止一处古墓里写着:“生人属西长安,死人归东太山。”

太山即泰山,最早佛经之一《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即称“泥犁太山地狱道。”

我们都知道,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为了易于传播,借鉴和使用大量中国神话,甚至还留下一段历史公案,释迦牟尼是不是老子所化?

释迦牟尼是不是老子,跟本文无关,但佛教之初,把阴间称为泰山地府,却是实实在在,无可辩驳的事实。

所以叫“黄泉地府,位在泰山”。

幽都

幽都作为阴间代称,是地地道道中国词,但仅局限于某些地区,确切说是古楚国一带。

《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山海经·海内经》: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

楚辞不用说了,山海经据考证,也是巴蜀或楚人所写,所以幽都这个称呼,是巴蜀及楚地人专有信仰。正因为巴蜀楚国,有着一套独立于中原的神话系统,所以才造就了酆都鬼城,另成一派。

地藏王和阎罗王

地藏王就是地藏王菩萨,阎罗并非一人,而是十殿阎罗统称。菩萨自然是佛教用语,阎罗出自阎魔,阎罗王其实是阎魔王。

印度神话里,阎魔是太阳神和凡人生的儿子,阎魔是人类第一个死者,便成了死者之王,冥界之王。

按《梨俱吠坨》的描述,阎魔统治的冥界,并没有恐惧,更像一个天国。佛教发展出六道轮回理论后,冥界才变成今天我们熟知的那个样子,从天上极乐世界跌入了无底深渊,从光明变成了黑暗,阎魔也变成了威严的罪恶审判者,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轮回之苦地狱审判,代替了泰山黄泉地府。

阎罗王虽然是梵语,但他的形象却是典型中国人,这与释迦摩尼最初打着老子旗号如出一辙,所以很多民间传说里,阎罗王原型是隋朝名将韩擒虎。

阎罗用过很多名字,除了阎魔王之外,还有盐王、阎王、平等王和双王。

《一切音经义》:地府王为兄妹,兄掌男事,妹掌女事,所以叫双王。

《经律异相》甚至为阎罗王编造了一个故事,说他原本是毘沙国王,战死后成为地狱之主,但最终还是中原形象更易被人接受,所以最初佛教地府设置,是三王体系,阎罗王、泰山府君外加五道大将军。

梁武帝《梁皇忏》:阎罗王,泰山府君,五道大神,十八狱主并诸官属。《法华传记》:阎魔大王五道大官,于门外席地而坐…云我是泰山府君阎罗王。

泰山府君自然是泰山地府神,五道即天道、人道、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五道神即镇守五道交叉口之神。这是佛教进入中国,参考了三省六部制后,新创造出的一位神仙。

唐代《冥报记》:阎罗王者,如人间天子,泰山府君,如尚书令录,五道神如诸尚书。

地藏王菩萨虽然是真正地狱之主,出现却最晚,它很可能是与道教竞争,模仿太乙救苦救难天尊而设的一位新菩萨。比如说两者几乎同时兴起,职责相仿,甚至连赎罪方式都非常相似。

太乙天尊要求塑天尊像,烧香燃灯,抄写经文,地藏王菩萨则需念菩萨经,造菩萨像,口诵菩萨名。

注:敦煌写本《地藏菩萨十斋日》里表现的非常明显,因为篇幅过长,这里不再赘述。

地藏信仰诞生之后,为了进一步与道教竞争,阎罗王也化身为了十王,成为十殿阎罗,其中不仅有传统的泰山王,也保留了印度特色的平等王,还给阎罗王安排了一个极具人情味的退位解释。

阎罗王被安排到了第五殿,理由是他屡屡包庇冤死者,受到了惩罚。如果问地藏王和十殿阎罗的最大区别,地藏王主救赎,而阎罗们掌审判,意思是阎罗们只管惩罚,地藏王则提供了最后希望,即使是恶鬼,也有得到宽恕的可能。

1
查看完整版本: 阴间传说,鬼神起源,没有后代会变成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