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
TUhjnbcbe - 2025/4/26 18:39:00

齐鲁文化是今山东省先秦时期的一种区域文化。进入秦汉,在政治统一的大背景下,法家、阴阳五行、黄老之学、儒学等相继走上了统治阶层的政治舞台,齐鲁文化逐步从区域文化向官方文化过渡。齐鲁文化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类型。作为历史范畴,它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而作为一种文化范畴,它具有历史上的超越性,齐鲁文化的当代价值正是它的超越性。

黄河下游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居住于此的炎帝氏族和他们的后代共同缔造了东夷文明。据考古发现,黄河下游地区的东夷文化,主要表现在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方面。而黄帝一族和他们的后代,居住在黄河中游,他们所形成的华夏文明,就是以仰韶文化为代表。华夏文化与东夷文化是黄河文明的结合体。历经夏、商、周三代,各代文化相互影响,逐渐融汇,最后构成中华文明的两大支柱—夷夏,齐鲁文化则是由夷夏两大文化交融而成的区域文化。

从西周初期,齐鲁建国,到春秋战国,齐鲁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逐渐成形。西周建国后,周文明由西而上,沿着黄河向东,向下游发展。周文化与东夷文明交往的历史进程中,由于齐、鲁两国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立国策略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齐、鲁两种文化。从西周到春秋六七百年间,齐、鲁两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从而形成了黄河下游的文化形态。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周文化为补充的文化体系。

在经济方面,根据齐国临海、土地贫瘠的现实,既秉承了周朝“重农”的传统,又推行“商、工、商”的方针,以农、工、商并举;在政治上,不拘泥于周公“尊而亲”的宗法,而“举贤而尚功”;在文化上,提倡宽松、自由、包容,“以其俗,以简其礼”。齐文化终于形成了符合时代、现实、革新性、开放性、兼容并蓄的实用文化传统。鲁文化是以周文化为主,东夷文化为辅的文化体系。从经济角度看,鲁之封地地处泰山南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耕作,鲁文化从一开始就带有了农业文化的特点。在政治上,鲁国的统治者重视周族的父权制,提倡“尊而亲”;在文化上,实行“移俗,弃旧礼”的政策,以周文化对土著进行强制改造,其提倡的礼乐、仁义,正是周文化与重仁文化的融合。鲁文化逐步形成了重仁义、重传统、重伦理、重贵人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春秋战国、秦汉是齐鲁文明全面发展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吞并鲁国,使黄河下游出现了一种局部的政治整合。而在学术文化领域出现的百家争鸣,更是推动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齐鲁文化在此背景下不断融合,逐步走向融合。春秋战国时代,齐鲁两家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在思想层面上体现出来,孟子批判、吸纳齐学、邹衍的阴阳五行说、鲁学、管子、荀子、齐学、鲁学等方面的交融。尤其是《管子》和《荀子》的问世,折射出齐鲁两派在历史上的融合。秦汉之际,齐学兴盛,以“黄”、“阴阳五行”为代表。这一历史阶段,齐学和鲁学的结合,为后来董仲舒用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儒家新体系做了理论上的铺垫;也为汉代齐学和鲁学、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东汉以后古文经学之争,两派互相批评,互相渗透,到了东汉末期,一代经学家郑玄会通古今文,齐鲁文化融合。

1
查看完整版本: 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