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即秦篆,是继石鼓文之后高度成熟的篆体。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改省,所谓小篆也。”
经典碑帖笔法临析大全:秦李斯峄山碑京东¥34购买事实上,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相当长的时间里,秦国篆书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石鼓文出现的笔画圆匀、方整端稳、排列有序已充分说明这种成熟的程度。作为秦系篆书,小篆在书体的发展上,并没有突破性的变化,只不过在“书同文”上下了功夫。秦朝统一文字,推行小篆,可谓中国历史上第次官方性的文字规范化运动,由李斯提议“省改”并加以定型的小篆,是以秦系篆书为基础,融合楚、齐、燕篆书“省改”而来。这种官方性的书体,现仅见于李斯所书秦始皇时期的纪功碑刻。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巡游各地,并立石刻碑,以此歌功颂德,昭示天下。
秦小篆大多刻在铁器、石碣、石碑上,如度量衡器、符印、货币、兵器及诏版上的铭文等。这类铭文因敷于实用,且急就而成,故而书写随意,大小参差,过于质朴粗放。因此,秦小篆的典范代表无疑是李斯所书的秦刻石。
李斯(?一公元前年),秦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受秦始皇命为丞相。由于他在小篆书体定型上不可磨灭的功绩,被誉为“古今高匠”、“百代典型”。李斯是中国书法史上有名传世的第一位书法家。他的篆书特点是用笔凝含圆匀,力弇气长,线条变大篆的诘曲为劲直流畅,结构对称均衡,偏旁部首规范统一,字形较大篆的扁圆为匀整修长;章法变大篆的差参错落为排列规整,谨严有序。
据《史记·始皇本纪》所载:秦刻石有泰山、琅琊台、芝罘、碣石、会稽、峄山六处,现简介如下。
《峄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年)东巡登峄山立石,高八尺左右,宽4尺左右,刻有字。《峄山刻石》在唐代就毁于野火,只有枣木刻本流传。五代时,南唐徐铉曾写有摹本,北宋初年其门人郑文宝将该摹本刊刻于石上,立在长安国学内,后世称为“徐铉本”或“郑文宝本”。今犹存于陕西省博物馆。
《泰山刻石》。同年,秦始皇登峄山之后又登泰山,在泰山之巅立石三丈多高,三尺多宽,刊刻字。及至明代,仅剩下一块四尺多高,一尺多宽的残石,存29字。该残石在清乾隆年间又遭火灾,存10字。现仅残存9字,石在山东泰安县岱庙中。存世拓本以北宋拓字本为最。
《琅琊台刻石》,利用琅琊山天然石柱镌刻,长达五百余字,宋时毁剩13行86字。石现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而世传86字拓本,为存字最多者。
《芝罘刻石》。秦始皇东巡登芝罘岛,刻石字。在芝罘岛上还有另石刻,辞长字,世称《东观刻石》。《芝罘刻石》和《东观刻石》原石久伏,既无拓本,亦无摹本传世。
《碣石刻石》。秦始皇登渤海北面的碣石山,立碑刻石百余字,原石久佚,亦无拓本。现存镇江焦山的《碣石刻石》,系出南唐徐铉的双钩摹本,笔迹与《峄山刻石》相同。《会稽刻石》。秦始呈最后一次出巡,登会稽山刻石,辞长字。原石久佚,元代有申居骊摹刻本。清季被毁后,以元刻旧拓为底本由钱泳重刻,秦代之后,小篆虽渐不流行,但仍见用于书法创作和艺术装饰,代不乏人。
汉篆多见于碑额,字形宽博气势雄浑,如《袁安碑》、《袁敞碑》等,均堪称杰作。三国时吴国皇象的《天发神谶碑》,以方笔作小篆,骨力神峻,别具格,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此外,历代著名的小篆书家有唐代李阳冰,南唐徐弦,清代钱坫、邓石如、吴熙载、吴大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