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五岳之首的泰山,是中国最为雄伟壮观的山峰之一。
由于历史、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泰山在中国拥有十分崇高的地位,且受到人民的普遍热爱与尊奉。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与厚重文化的国家,因而在自然山峰的身份之外,泰山还被赋予了众多文化层面上的内涵与寓意,而其中的核心便是平安文化。
“登泰山,保平安”长期以来为国人所熟知,泰山也几乎成为平安的代名词。为了表达对泰山的崇敬之情,以及抒发对泰山所代表的平安文化的向往,历史上出现了大量与泰山相关的诗文碑刻或谚语传说,作者从皇家帝王到平民百姓不一而足,而其中的主要内容,也大多与平安相关。
从内容、作者与形式来看,这些诗文碑刻或谚语传说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其一,以历代帝王及文武官员为代表的统治者在封禅、祭祀或游览泰山时留下的文书、诗词或者楹联等,其内容主要以称颂泰山、祈求平安为中心,目的在于保佑统治稳固,进而实现国泰民安;
其二,文人墨客登临泰山时赞颂美景或有所感怀时留下的相关诗文,由于心境与目的或有不同,这一部分的诗文内容较为丰富,但其中心思想大多仍是借泰山美景以抒发对平安生活,乃至平安中华的追求。
其三,普通百姓口耳相诵传承至今的谚语传说等民间文学,以质朴的语言表达自身对泰山的尊敬与信仰,用惩恶扬善的神话外衣,抒发百姓内心深处对平静、安稳生活的向往,这一部分作品虽然通常文化层次不高,但情感真挚,且更贴近日常生活,受众群体更为广泛,反而为平安泰山在百姓心中的坚定信仰作了有力的注解。
与其他雅俗之间泾渭分明的文化形式不同,对以平安文化为代表的泰山文化的建设与欣赏并未成为知识阶层与平民阶层相互之间截然对立的领域,而是自然的将知识阶层所书就的高雅诗文与普通民众所创造的神话传说加以有机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作为整体的泰山文化的不同部分,这不但说明了泰山文化的包容性,而且说明平安文化作为泰山文化的核心,是古往今来人人追求的,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皇家帝王寻求江山稳固,达官贵人追逐升官发财,文人墨客渴望抱负得展,而贫民百姓只愿家庭平安、亲人健康。
以上所求种种,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其中平和安稳、积极向上的内核是一致的。泰山作为平安的代言人,长期以来不同阶层所分别形成的赞颂泰山的相关诗文传说,充分体现出国人对泰山、对平安的向往与渴望。
帝王官员的泰山作品
《诗经·鲁颂·閟宫》中写到“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视泰山为鲁国平安的依靠,这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歌颂泰山的诗歌。
而自此开始,在包括帝王与官员在内的统治阶级中即不断出现大量歌颂平安泰山的相关诗词文章。而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历代帝王为表彰文治武功、歌颂太平盛世而封禅泰山所做的玉牒文。
所谓封禅,是指统治者祭祀天地的典礼,封为高山祭天,禅乃山下祀地,只有在高山之上祭祀天地,才算报功群神,告成于天。
而泰山为五岳之首,在中国传统神话体系中,主司固国安民、生死尊卑,其地位崇高,且与平安密不可分,从以帝王为代表的古代统治者角度而言,泰山成为政权稳固的象征,因而历代皇帝通常选择在泰山封禅,借泰山的平安寓意及其崇高地位,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人神的和谐统一,渴望国家平安。
自三皇五帝以来至夏商周三代,传说即有七十二君王到泰山祭祀;而秦汉之后,自秦始皇始,先后有包括汉武帝、隋文帝、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等十二位帝王先后登泰山封禅祭祀,且于皇帝亲封之外,历代帝王还多次派使臣前来祭祀,使泰山地位日益尊崇。
帝王前来封禅,均需食素以示虔诚,以不杀喻天下太平,其封禅祭祀的行为,主要由于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存在的对于国泰民安的追求与向往,在作为平安象征的泰山之上祭祀天地,充分体现了带有政治色彩的平安文化。
从现存的几则帝王泰山封禅玉牒文来看,其所透露的最重要的信息同样是平安,其行文思路大抵一致:先祖凭借文治武功以及天地庇佑,得成太平盛世至今,而在感谢神灵的同时,希望天地与众神继续保佑己身与国家,实现国强民富、江山永固。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封禅泰山的目的,正是为了继续祈求国家与家族的平安。现试举较具代表性的宋真宗赵恒封禅泰山玉牒文为例:
有宋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启运大同,惟宋受命,太祖肇基,功成治定。太宗膺图,重熙累盛。粤惟冲人,丕承列圣,寅恭奉天,忧勤听政。一纪于兹,四隩来暨。丕贶殊尤,元符章示。储庆发祥,清净可致,时和年丰,群生咸遂。仰荷顾怀,敢忘继志,佥议大封,聿申昭事。躬陟乔岳,对越上天,率礼祗肃,备物古蠲,以仁守仁,以孝奉先。
诸如“祈福逮下,侑神昭德,惠绥黎元,懋建皇极,天禄无疆,灵休允迪。万叶其昌,永葆纯锡”此类祈求上天保佑国家黎民平安的语句在每篇封禅文中都并不鲜见,如唐高宗李治封禅玉牒文:“今谨告成东岳,归上元,大宝克隆,鸿基永固,凝熏万姓,陶化八弦”,又如唐玄宗李隆基:“敬若天意,四海宴然。封祀岱岳,谢成于天。子孙百禄,苍生受福”。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而在唐玄宗李隆基为此次封禅泰山留念而作的《纪泰山铭》中,这种天地保佑平安的思想则更为明显:“天生蒸人,惟后时乂,能以美利利天下,事天明矣;地德载物,惟后时相,能以厚生生万人,事地察矣。天地明察,鬼神著矣。惟我艺祖文考,精爽在天,其曰:‘懿余幼孙,克享上帝。惟帝时若,馨香其下。’丕乃曰:‘有唐氏文武之曾孙隆基,诞赐新命,缵戎旧业,永保天禄,子孙其承之。’余小子敢对扬上帝之休命,则亦与百执事尚绥兆人,将多于前功,而毖彼后患。一夫不获,万方其罪予;一心有终,上天其知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帝王之所以封禅泰山,虽然主要在于为自己歌功颂德,表彰自己的政绩,但最后落脚点无一例外的放在祈求天地加持保佑平安上,这也成为相关文书的鲜明特色。
同时,除正式的祭文外,历代帝王还留下了许多歌颂泰山的诗篇,或为游览时所做,或为借景抒情,其中也无不反映出追求平安的色彩。
如汉武帝刘彻所作鼎铭:“登于泰山,万寿无疆。四海宁谧,神鼎传芳。”从中既反映出了对泰山的崇敬和对长生的渴望,也表达了对于天下太平的期许。
又如著名的诗人皇帝乾隆,在他的上百首泰山诗中,也有相当部分写到了祈福国泰民安。如《祀岱庙》中“己躬那更求多福,祈岁心殷惠我农”和《登玉符山极顶作歌》中“惟有祈年意非假,与民休息孜孜者”均为希望天地保佑农民的良好收成;而《谒岱庙六韵》中“佐天生万物,护国福烝民”和《谒岱庙瞻礼》中“汉柏唐槐都好在,佑民福国赖延禧”则更为宽泛的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祈祷。
乾隆皇帝还在泰山留下了“万笏朝天”等手迹碑刻,意为众多官员手执笏板跟随皇帝去朝见泰山所代表的天地众神,希望求得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其诗文与手迹或颂泰岳,或祈福黎民,无不是将泰山视为平安的象征,希望通过祭祀泰山的方式,祈愿国家平安,这也说明在统治者心目中泰山与平安不可分的密切关系。
除帝王本身外,同样身为统治阶级组成部分的文武官员也大多以诗文题联等形式表达对泰山的崇敬之情,并祈求国泰民安。
如西汉淮南王刘安《上武帝书》中所说:“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将天下安危与泰山直接联系起来。
而相关题联等的创作则尤以山东地方官员为甚。如清朝山东左布政使施天裔所撰:“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其意为泰山高峻,与天平齐,辅助天地,化生万物;泰山大帝,主宰宇宙,威灵显赫,镇慑东方。
又如山东巡抚赵祥星所撰楹联:“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与京。”其意为泰山乃五岳之首,各国皆来瞻仰,其化生万物的恩德谁能超过?泰山之神掌管诸位仙灵,天下都服从待命,其保佑苍生的功劳谁能相比?
又如泰安知县冯光宿所题:“庙貌巍峨威镇千山灵佑,神光普遍恩敷万国咸宁。”
以上几联不但精辟地概括了泰山的神威,而且充分体现了泰山化生万物、保佑苍生的平安功用。我们可以发现,这几幅对联思路一致,亦即借赞颂泰山之雄伟高峻,祈愿其保佑生灵乃至万国平安,这都充分的体现出了统治阶级对泰山保佑家国平安的赞颂与期许,这也说明泰山与平安是分不开的。
文人墨客的泰山诗文
中国拥有光辉灿烂的文化,尤以盛产诗词歌赋见称,而作为传统文化形象的泰山也概莫能外。据不完全统计,自先秦流传至今的泰山诗超过首,而其中又以从不同角度赞颂泰山祈求平安为主要内容。
首先,大量诗文是采用以泰山喻国家的形式,借泰山之厚重沉稳表达对家国太平的祝愿。
如李德裕《泰山石》中“此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一句,借泰山石千年岿然不动的坚韧稳定,表达对国家也能如此平安的期望。
又如郑大同《登泰山》中“名山天下有。得似岱宗无”一句,将泰山认定为天下第一名山,希望国家也能如同泰山一般雄伟长存。
除此之外,李梦阳《郑生至自泰山》中“谁言天下小,化外亦王封”一句,意为登临泰山极顶远望,方觉国家之广袤无边,更是气势磅礴的借泰山表达对国家地域广博、宏伟强大的赞颂之情,与《孟子·尽心上》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借泰山以抒发对国家强大平安的美好愿望。
其次,还有部分诗词直接描绘泰山美景,表达对天下永远和平,美景万古长存的美好期许,而不希望为纷乱战火所打断。
如于慎行《泰山道中》“雊雉飞春麦,啼莺绕落花。流亡今欲尽,几处有桑麻?”一句,抒发了对田园平静生活的渴望。
而刘凤池《登封禅台有感》中“大风吹雨落天华,独上荒台有所思。千载烟霖忽聚散,几家钟鼎遍兴衰。树当路口排仙仗,苔到春深封古碑。万古英雄只如此,何劳宇宙角雌雄?”数句,认为兴亡不过一场云烟,而美景是永远不变的,何必为之而争斗,将这种希望美景不被扰乱的心情抒发的淋漓尽致,也从侧面深刻体现了追求平安的理想。
再次,泰山也有借以抒发豪情壮志,期望壮志得酬的功用。
如陆机《泰山吟》中所述:“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峻极周已远,层云郁冥冥。”直至“长吟泰山侧,慷慨激楚声”等数句,皆用泰山之高峻喻己之抱负。
而此类诗词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杜甫《望岳》一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借登泰山极顶,抒发自身之豪情壮志,追求理想信念,在祈愿自身平安的基础之上,希望能实现自身抱负,能为国泰民安有所助益,这都是与平安理念分不开的。
另外,作为传统信仰中的众神居住之所,以及秦汉以来佛道二教在泰山的传播日益繁盛,也有部分文人歌颂泰山以求超脱出世追求长生,避免死亡的痛苦,求得自身在现世的平安。
而这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曹植,在其《驱车篇》中便流露“同寿东父年,旷代永长生”,意图追寻长生不老之意,而在《飞龙篇》中,这种思想显露的更加明显:“晨游泰山,云雾窈窕。忽逢二童,颜色鲜好。乘彼白鹿,手翳芝草。我知真人,长跪问道。西登玉台,金楼复道。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直截了当的抒发希望泰山仙人授仙药以不老的愿望。
除此之外,泰山之上尚有石刻“汉明帝时游,老君遍四海。化吾游三岛九州府,青牛素车鸾凤引。三十二天诸仙侣从,四天王神朝玉真。”,另有萧协中《凌汉峰》中“拙哉求仙者,茫茫走如鹜。何不登此峰,金盘接甘露。”数句,足证泰山求仙千年未熄之热潮,而其目的无一不是意图保佑自身以及家人的平安。
最后,泰山诗文中还有一部分选择以泰山美景入手,借美妙景色直接抒发追求吉祥平安的美好祝愿。
如沈廷芳《登泰山歌》:“吾闻泰山之云朕寸合,氤氲倏欻弥苍穹。化为淋雨泽万国,神灵酬秩宜三公。默赞我后效燮理,永穰旱涝销兵戎。和平作颂觊神听,多黍多稌歌年丰。”为其代表之作,此外尚有魏源《岱岳吟》中“宜乎封禅朝百灵,掉尾神龙殿区夏”,无不是借泰山之美景直抒胸臆,希望国家能得到以泰山为代表的天地保佑,求得平安。
而除诗文之外,文人墨客们还在泰山上留下了许多碑文石刻,其中也有众多反映出泰山之于平安的重要意义。
如明季陈甘雨曾多次在泰山留下包括“中流砥柱”、“第一山”等标志性石刻,充分体现在其心目中泰山地位之独一无二;近代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在“九一八”事变后退居泰山时,曾留下大量爱国诗篇与石刻,如年所作《我》诗中有云:“只求为民,只求为国”,刻于泰山之上,充分反映冯将军借泰山以求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以及为之奋斗终生的不懈努力;并有直接表达祈愿意义的石刻,如“有求必应”、“泽润生民”等;还有凸显泰山地位之尊的石刻,如“雄冠五岳”、“五岳之尊”、“五岳之宗”、“维天东柱”、“名山洞府”、“深远高大”、“绝然高大”;
其余赞颂泰山美景以喻平安的石刻更是数不胜数,如“天下奇观”、“地灵人杰”、“山高望远”、“气象万千”、“万代瞻仰”、“洞天福地”、“登峰造极”、“大好山河”、“人间仙境”等。日本著名书法家柳田泰云在泰山之上书写的“国泰民安”四字,可称之为对泰山平安石刻文化的最好诠释。
孔子临终前曾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以泰山视作最为重要珍贵的事物,这也直接说明了泰山在知识分子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崇高地位。
与统治者和民众祈求幸福安康的现实观念不同,作为知识分子的古代文人群体则从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角度对泰山仰慕备至,将其视为国之柱石与民族精神的象征,抒发豪情壮志与爱国情思。
凡此种种,都充分体现出泰山所代表的平安文化,以及借登临泰山所体现的渴望平安的美好追求。
普通百姓的泰山传说
由于古代教育范围极小,大量普通百姓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因而无法写出如上文所述的煌煌巨文或曼妙诗词,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利用自身的群众智慧表达对泰山的祈愿和对平安的呼唤
。他们创作了大量的民间比喻、谚语及神话传说并一直流传至今,充分反映了泰山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之重。如“重如泰山”、“稳如泰山”和“泰山压顶不弯腰”等用词都给人以厚重与安全感,而“泰山北斗”、“有眼不识泰山”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也从侧面烘托了泰山地位之高与雄伟壮观。
京剧《沙家浜》中更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唱词:“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顶天立地傲苍穹”,无不是对泰山雄伟稳固的赞颂,表达了民众对以平和安稳为代表的泰山与家家平安的联系与向往。
除此之外,以扶正祛邪、保佑平安的“泰山石敢当”为代表的泰山平安文化盛行四方,更是直接说明了泰山与平安密不可分的联系。
由此可见,泰山所代表的平安文化是不同阶层的人们都纷纷向往的对象,而泰山与平安之间的关系也是世人所共识。
清代泰山普照寺住持元玉和尚曾撰《国泰民安铭》有云:“愿天下泰,泰山始是泰;愿天下安,泰安始是安;若一人不泰,便是泰山不泰;若一人不安,便是泰安不安”。此言是矣。
国家封禅祭祀泰山神灵,所求为天下平安,国运昌盛;而普通百姓祈福泰山,所求为家庭和睦,安宁幸福。看起来目的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归根结底其核心为一: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