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长城自此长齐长城的建设及其重要战略地位
TUhjnbcbe - 2025/5/7 17:31:00
云南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长城是我国古代常见的一种军事防御工事,以砖石土木等材料修筑而成,是城廓的延伸,由关塞、隧、亭、烽火台等组成,在乱世纷争中起到御敌于外及保障本国领土的完整、人民生活的安定等作用。

我们提及长城,更多想到的是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长城,但在秦长城之前四百年,早有齐长城建造完成。齐长城始建于春秋而完成于战国,距今已有年左右的历史,全长.8里,史称“千里齐长城”。

它横亘山东,划分南北,规模宏大,极为壮观,且幸有遗迹留存于世,以供我们领略春秋首霸、战国七雄之遗风。

缘何建造:大争之世,形势迫人

齐国是最早修筑长城的诸侯国,齐长城是其特殊地缘政治的产物。究其修筑原因,主要有以下:

其一,出于战争的需要。

张维华先生曾指出:“春秋间,列国诸侯,竞相争伐,或因河为堤防,或沿山置障守,其所谋以自立之求,愈之且密。至于战国,车战之制渐息,徒骑之用渐广,战争范围,益为扩大,于是有长城之兴筑矣;齐国因设齐长城,当与此相关。”

此段话并不难理解,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尾大不掉,陷入割据混战之中。据历史记载,春秋战国时各国间爆发的大小战争有余次,而当时各国作战的主要形式仍以战车为主,城障壁垒能够有效阻碍战车的行进,起到有效防御的作用,因而修筑长城成为各国常见的军事手段,齐国作为春秋首霸,率先修筑了长城。

其二,出于地理条件的考虑。

西周之时,齐之封地在东,大部分在现今的山东省北部地区,《战国策·齐策》中记载苏秦说齐宣王,曰:“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

说明当时齐国版图北部为海,西部为河,而东部琅邪亦处滨海之地,三面环水,自带防御,易守难攻,但南面虽有泰沂山脉为天然边界,但进出泰山的陆地大道地势开阔,是大部分外来威胁的必经之地,必须设防,观齐长城之遗迹,正处于此。

其三,历史条件的支持。

齐国地势较低,易受水患侵扰,其西部边境平阴邑河流纵横,时有水灾,常有“齐西水潦而民饥”。受此自然条件的影响,齐国很早就有建造防水堤坝,称之为“防”,之后在战争中,齐国统治者发现堤防不仅可以障水,而且可以有效阻挡敌人的进攻,于是将原有的城障增高延长,称之为“巨防”“钜防”,为便于车马人员出行,又在堤防上开一豁口,称为“防门”,防门外下掘壕沟,引济水入内,加强了防御功能,这就是齐长城的雏形。

《竹书纪年》中载“齐筑防以为长城”,《战国策·秦策一》称“长城钜防”,《史记·楚世家》称“还盖长城以为防”,都言明“长城”与“防”的关系:初时为“防”,后来为“城”,“长城”由“防”发展而来。有此历史条件在先,齐国率先修筑长城不足为奇。

其四,经济实力优渥。

齐国最初是西周功臣姜子牙的封地,地理优势明显,靠山因海,手工业、鱼盐纺织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快发展,为齐国的强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到齐桓公时期,经历了管仲改革之后,齐国一跃成为东方大国,首霸诸侯,灭掉纪、谭、莱等小国之后,更使齐国的疆域扩展至东方海滨之地,齐国的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促进了齐国社会的繁荣发展。深厚的经济实力,为齐长城的顺利修筑提供了物质保证。

长城自此始:齐桓之世,春秋首霸

“千里齐长城”的修建并非一朝一夕可完成,齐国虽具备修建长城的历史、地理、经济等条件,这项巨大的工程仍然历经了二百多年的时间。横亘现今整个山东省的齐长城,最初修建时分东西两段,先修西段,东段由西延伸而来。

关于齐长城西段最初的修筑时间,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目前学界对此说法不一,张维华先生综合各家学说有四:齐长城已存在与齐桓公时代说;由洛阳太仓古墓编钟铭文提出战国初年和春秋中叶说;齐长城建于齐威王初年说;齐长城建于齐宣王之时说等。

笔者综合对比各家史料,认为齐长城最早修建的上限应在齐桓公元年,即公元前年。洛阳城东太仓古墓中出土的编钟一套共13个,上部分有铭文“征齐,入长城,先会与平阴”。据考证,此段铭文作于周灵公二十二年(公元前年)或二十三年,因而齐长城在公元前年就已经存在。

而《左传·襄公十八年》记载:“冬,十月,会于鲁济,寻溴梁之言,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记录的是晋国等十二国联合进攻齐国的历史事件,齐侯亲身应战,拒晋军于防门之外,上已提及“防”与“长城”密不可分,说明此时齐国长城已经存在。

这一记载中“齐侯”为齐灵公,在位时间是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此史实表明,公元前年齐长城西段防线就已经发挥着重要作用了。

关于齐长城的记载还有《管子·轻重丁篇》中:“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齐地方五百里……阴雍长城之地,乃齐国之一,非谷类植物难生”这一纪录中提到齐长城划分了齐鲁两国界限,而此时齐地疆域为五百里,正是春秋中叶,春秋晚期,齐国完成对周边小国的兼并后,疆域范围达里。

所以,至晚到春秋中叶,齐长城西段已经修筑完成。那么考虑到这一宏大的军事工事修筑必然是需要一定契机的,统治者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做出如此重要的一项决定,就不得不想到春秋中叶的齐国巨变,即管仲改革。

齐桓公在位时期为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处春秋中叶。当是时,齐桓任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的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国风大振。

自公元前年平王东迁后,诸侯争霸的局面愈演愈烈,有雄厚国力支撑的齐桓公当然不甘示弱,为取得霸主地位南征北战,“北伐山戎,过孤行;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其称霸之心昭然若揭。

在此种情况下,为防备南边的鲁国,西边的晋国、卫国等侵袭,齐国选择将原来的“防”修筑为长城似乎是理所应当的。

综合以上来看,齐长城西段的建造上限最早是齐桓公元年(公元前年),下限最晚至齐灵公二十七年(公元前年)完成,目的是防备鲁、晋、卫等周边国家的侵袭。

齐长城东段的修筑争议较少,开始于战国时期,到齐宣王时最终完成。战国时期,军队主体由战车转变为更加灵活的步骑兵,步骑兵适应多变的战争环境,齐国南部的丘陵地带已经不能有效阻止军队的前行。

同时,齐国南面的吴、越等国势力不断壮大,向北扩张,占领了齐国东南部大片领土;楚国北图东扩,更是成为齐国南面最大的威胁。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齐威王即位初年就开始将原来的长城从西向东延修,到齐宣王时最终完成。

《史记·苏秦列传》正义引《纪年》云:“梁惠王二十年(公元前年),齐闵(威)王筑防以为长城。”又有齐宣王筑长城之记载,《史记·楚世家》曰:“(公元前年)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有余里”,齐威王将原有西段长城向东延伸,齐宣王继续修建至滨海,形成一条完整、绵延千里的防线,以拒敌于国门之外。至此,齐长城全部修完。

齐长城工程浩大,尽齐国几代人力完成,绵延千里,成为齐国南部不可逾越的军事巨防,是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坚强后盾。其修筑充分体现了“因地势,用险制塞”的特点,多依山势而建,充分利用了山形地势,以泰沂山脉和胶南高地为依托,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又强化了御敌效果,因而又有“长城岭”之称,是古代人民军事智慧的结晶。

历史回眸:齐长城的重要战略地位

齐长城作为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在齐国对抗外敌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张维华先生曾说:“原夫长城之设,即可以为界,亦可以为防,对于当时各国疆域分合的形势,甚有关系”,齐长城不仅是齐国南部疆域的边界线、战争时期的防守线,但齐国的疆域不受此界限制约,又是在战争形势有利时攻占他国的依托,战国时期齐国的南部疆域一度到达江苏北部。

齐长城能攻易守,功能多样,是齐国在春秋战国五百余年的动荡中始终屹立不倒、未发生灭国之祸的重要原因之一,起到了筑城卫国的重要作用。

另外,齐长城还是重要的边界线。《管子》中:“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人为地划分出与周边国家的地理界线,不可逾越、无可侵袭;斥巨资,合几代人之力修筑的齐长城更是大国实力的彰显,暗示大国威严的凛然不可犯,树立了东方泱泱大国的厚重形象。

同时,齐长城历时千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长城,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作为春秋战国大型军事工程的代表、齐鲁文化的纽带、齐鲁大地的分水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考古和旅游价值。

年,齐长城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12月,“齐长城文化带”的保护开发被确定为山东省“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我们只有加强对齐长城遗址的保护、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才能使穿越千年而来的齐长城重新焕发生机。

#每天一个历史小知识#

参考文献:

1、王焕文:齐国古长城探考,《寻根》,年第1辑,第74-83页

2、张光明,王延恕:齐长城考—兼述淄博地段齐长城遗址踏查,淄博市博物馆编《文物考古与齐文化研究》,年,第-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城自此长齐长城的建设及其重要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