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造英雄。在东汉末年曹魏集团崛起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将领,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曹魏帝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五子良将又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五子良将于禁鄂州,张辽果决,徐晃沉稳,张郃巧变,乐进骁悍是各有所长,各擅胜场。
然而,比起其他四将为曹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禁却是个艺术,它起于行伍,身经百战,深得主公曹操信任,以卓著功勋挤身高位,甚至被称为曹魏外姓第一将,最后却因兵败被俘,降敌晚节不保,回国后被曹操之子曹丕羞辱而死,那么于禁、有何本领让他成为五子良将之一。
战败为何选择投降?曹丕为何要对他极尽羞辱?于禁字文则,泰山巨平人,巨平南岭孔圣之乡,曲阜北倚风扇之地。泰山自古人才辈出,余进的家族世系未见于史籍,由此推测应当出身寒门,据当地世代相传。于禁自幼习文练武,志向远大,不仅熟读兵法,弓马娴熟,而且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具有浓重的正统观念。
同郡好友昌西与孙观等,在泰山的峻岭落草为寇,曾先后邀请于禁入伙,都被恪守正道的余烬拒绝。当时从中央到地方,东汉朝廷的统治日益腐败,最终爆发了震动天下的黄巾军起义,地方上狼烟遍地,在朝中外戚与宦官更是争权夺利,对立趋向白热化。大将军何进被对付把持朝政的宦官十常侍委托亲信骑都尉报信回乡,召募士卒而报信,正是泰山峻极关於尽孝的机会,立刻前往头像参加了报信的军队。
昭宁元年报信,招募到一千余人后便返回洛阳,谁知还未到达,朝中局势风云突变,何进已被时长,是抢先害死,时长是随后也被何进的部下,袁绍等反复杀死。何进找来的外人,西凉军阀董卓则趁虚而入,把持了朝政,并将袁绍报信在内的何进于不全部招揽到了自己回家报信,看出董卓飞扬跋扈,怀有异志,想与袁绍联手反抗董卓。但是袁绍畏惧董卓强横,不敢行动,鲍信失望之下不肯继续为董卓效命。
于是带兵回到泰山郡,继续招兵买马,扩充实力,手下兵力很快达到两万人,成为手握重兵的一方诸侯。次年,袁绍因废立皇帝的问题与董卓彻底决裂,同样逃离董卓。董卓擅自废立以及各种暴行,引起了东汉朝野的愤恨。各地讨伐董卓的呼声日益高涨,尤其以关东各诸侯为甚。为了驱逐董卓,光复京师洛阳,关东诸侯联合起兵,共推袁绍为盟主。
鲍信已寄北向身份加入联军,成为盟军中的已知劲旅。于禁也逐渐成长为鲍信手下小将。初平三年,大批青州黄巾军涌入兖州,刺史刘岱战死。面对难以控制的局势,鲍信等人推举时任东郡太守的曹操领兖州牧,领导兖州各郡抗击黄巾军报信,虽然在寿张东部击破了黄巾军主力,但他本人却战死沙场,吕布都因此归顺曹操统辖,从此于禁便转入了曹操帐下,职业生涯迎来新阶段。于禁后续的表现又是怎么样的呢?
于禁最初在曹操的部将王朗手下担任都博一职,都博为统领百人的军官,级别不高,只是一名下级军官,但他的不凡才能却很快引起王朗的注意。王朗认为于禁有大将之才,便向曹操利剑。正值基业草创初期的曹操求贤若渴,当即召见了于禁,与他促膝长谈。
于禁具体与曹操谈了些什么,实属无奈,大抵因为对时局和战士的看法,但结果是曹操对他大为赞赏,随后连生于晋三级,任命他为军司马。后来曹操派于禁带兵攻打徐州,连战连捷,又因功晋升他为陷阵都尉。曹操征讨吕布时,双方对峙在重镇濮阳,于晋公破吕布两座营寨,打破僵局,又独自率部转进,战胜了另一股吕布军,并于随后攻打寿张、定陶、离狐、雍丘等一系列战役中,身先士卒,所向披靡,积攒下赫赫战功。
曹操征缴汝南黄巾期间,大营遭到黄巾军偷袭,于禁挺身而出,一举击败来犯之敌,解救了曹操,并将黄巾军首领刘辟、黄邵等斩首,招降了其余的黄巾军,因军功累计晋升平虏校尉。往后,于禁跟随曹操参加征伐乔蕊、张绣的战役,又屡立战功,被曹操上书汉献帝册封为益寿亭侯,发于卒伍的于禁,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
在曹操与强敌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官渡之战中,于禁更是表现不俗。起初援军是大曹兵恐惧,于静自告奋勇担任先锋。曹操派他率人扼守战略要地严禁,自己则带兵驻扎官渡大本营。这时,袁绍的盟友刘备在徐州发难,企图牵制曹操侧翼。为了解决这个隐患,曹操只能带走主力,匆匆救援徐州。
曹操一走,援军见于禁势单力孤加紧攻打,于禁率众坚守,岿然不动,并以攻为守,不断反击,不仅击退进犯的袁军,斩杀招降袁绍手下将领,还焚烧了30多处曹军的据点,为曹军的回原争取到了充足的时间。曹操平定了徐州后,又派遣于禁攻打援军,经再次击破援军,因功晋升皮将军。随后,曹操与袁绍决战,两军各住土山,相持不下。
袁军居高临下,箭如雨发,曹军死伤颇重,人心恐惧。于禁与盾牌遮蔽,坚守独山援军又暗挖地道,试图偷袭,被于禁及时发现。他让士兵们围绕大营决出壕沟,截断了援军地道。组织反击时,于禁亲自擂鼓鼓舞士气,多次打退援军进攻,终于重振军心,扭转战局,为曹操最后彻底消灭元军、扫平统一北方的最大障碍发挥了关键作用。
战后论功行赏,于禁晋升为偏将军,加上平昌熄灭梅城等功劳,被拜为虎威将军,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并称为五子良将。曹操对于禁也极为赞赏,非常信任,能立下赫赫战功,于禁靠的是什么?于禁不仅能够冲锋陷阵,而且治军严格,公正无私,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难得的大局观念。
他治军以法令约束部下,十分严格,军队只要有缴获,全部上交,从不徇私。宛城之战,曹操讨伐张绣失利,全军上下一片混乱,唯独于禁率领部下数百人,且战且退,虽有所伤亡,但始终保持队形,是全体曹军中少数没有溃散的。等甩开敌人较大距离时,他又整顿队伍,秩序森然。
这还不算,于禁在途中遇到了掳掠百姓的青州兵,便依军法处置了他们。青州兵由曹操的亲戚夏侯惇统领,军纪一向很差,但不管怎么说,不属于于禁管辖。于禁整肃青州兵四有越权之嫌,也要承担很大的风险。而他之所以敢于这么做,显然是对曹军战略全局的考虑。
曹操知情后大为感慨,赞叹于禁具备古代名将的风采。于禁奉命平定了昌西叛乱,康熙与于禁是老朋友,以为战败投降,于禁可以保他不死,但结果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竟于禁亲手斩杀。这件事在曹军中引起轰动。曹操虽说对昌西之子有所惋惜,但没有责怪于禁,反而更加重用于禁。
当时昌西的一些地方割据武装经常摇摆不定,昌西更是屡降屡叛,甚为棘手。于禁不以友情徇私枉法,果断杀掉昌西,既起到了敲山震虎、杀一敬百的作用,又把其余泰山贼的怨恨,从曹操身上转移开来。正因如此,曹操才对于禁愈发器重。建安14年,江淮贼寇没成。陈兰叛乱,曹操派出两路人马评判,任命于禁,臧霸讨伐梅成、张辽、张郃等讨伐陈兰,结果于禁带兵一道没成,立刻带着多人投降了,但并非真心归附,旋即再次叛变,并与陈兰会和于禁带兵连夜追赶。
此时张辽等正与陈岚交战,而部队粮草将尽,形势危急。于禁审时度势,主动承担起运粮任务,协助张辽彻底消灭了没成和陈岚叛军转运粮草,当然不如担任主攻更能建立功勋。但作为良将,于禁着眼全局,主动配合作战,表现出一种难得的品格。获胜后,曹操对于禁大加赞许,并给了他曾一二百户的江沙。于禁在曹军中威信极高,曹操曾因记恨袁绍降将朱玲,想要削夺朱灵的兵权,又担心引发兵变,思虑再三,决定派于禁去。
于禁手持曹军军令,进入朱灵军营,宣读曹操剥夺朱灵兵权的命令。朱玲及其中不惧怕于禁的威严无人敢动。曹操认为只有于禁能镇住朱玲,并让朱玲长期归于尽皆知。后来于禁又被晋升为左将军,假节钺可代替君主出征,并拥有斩杀蜀将的权利,这在君王所有授权方式中属最高规格。于禁之所以能得到曹操如此厚爱,除了作战勇猛、战功卓著以外,主要还是因为它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很强的大局意识,在军队中享有崇高威望,这样的素养绝非单纯的武夫所能具备。
但是谁也没想到,于禁的人生居然还会发生惊天巨变,曹操扫平北方后,局势相对安定,于禁享受了几年安富尊荣的生活。建安24年,曹操派大将曹仁征讨占据荆州的刘备军主帅,关羽出师不利,被困于樊城。形势危急之下,又派于禁率兵助战,不曾想此意竟成了常胜将军于禁的滑铁卢。
当时正值秋季,汉水暴涨,关羽借着水势进攻,驻扎低洼处的于禁大军大获全胜,于禁成为阶下囚,出人意料的败降在了关羽的脚边。于禁先是做了关羽的俘虏,关羽被东吴打败后,又转而成为东吴的俘虏。孙权知道于禁的名号,为避免得罪曹操,释放了于禁,以宾客的礼仪相待。此后两年,曹魏政局大变,曹操去世,曹丕代汉称帝,人事格局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孙权为对抗刘备,向曹魏生番是耗,于禁被作为贺礼之一送回魏国,此时的于禁早已须发皓白,形容憔悴,全无往日风采,接近他的则是刚通过所谓禅让登基的曹魏皇帝曹丕。由于背负着兵败降低的罪名,于禁有口难辩,面对心思难测的新军,他惶恐无地,唯有泣涕顿首而已。
那么,曹丕的态度如何呢?一开始,曹丕似乎不计前嫌,当即拜于禁为安远将军,对他加以善待。其实,表面冠冕堂皇的官样文章之下,曹丕远没有其父曹操的胸襟,作为刚与其弟曹植争为上台的新皇帝,对没有进入核心权力圈子的文武臣僚,他不会倾心相待。于禁作为前朝老将,一向只听从曹操调遣,与曹丕素无交集。
此时,在曹丕心目中,于禁只不过是败军之将而已,给败军之将加封一个前所未有的安远将军头衔,不仅虚名无实,而且其本身及明显有嘲讽、羞辱的意味。过了不久,曹丕说要派于禁出使东吴,让他启程前到曹操陵墓拜别。他预先让人在林屋的墙壁上画下了。樊城之战中,关羽耀武扬威,庞德不屈,于禁投降的画面有一对于进行羞辱。于禁抗了之后,悲愤莫名,不久即发病而死,一代名将,结局令人唏嘘。
作为身经百战无数次出生入死的名将,为什么于禁最后没能全竭尽忠?在军阀混战的时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观念大行其道,文臣武将在不同势力之间朝秦暮楚,石不足为奇,当然其中也有不少人的降是被迫而为临时作为跳板的。例如刘备就曾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人,蜀汉的所谓五虎上将中的关羽、马超、黄忠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魏国的五子良将中张辽、张郃、徐晃也都曾是降将。就连那位在樊城之役中死得颇为壮丽的庞德,也是五年前刚从马超张鲁麾下投降,而来的。客观的说,于今之所谓降,与卖主求荣的判迥然不同,他只不过是迫不得已当了俘虏,未能慷慨赴死而已。J从他战后的经历可以证明,他在荆州期间是被关押的囚犯,但没有出卖曹军的利益,更没有为讨好关羽去反戈一击,进攻樊城的曹军。
他后来转而成为东吴的父母,虽然逃离了牢狱,被孙权待以宾客之。也没有向孙权臣服,于禁在蜀汉动物期间,没有出任任何职务,也没有参与过任何军政事务。从蜀汉到东吴,尽管他的待遇有所变化,但身份仍未复绿。他在东吴的宴会上文月流体,说明他无时不心系故土。当时孙权重臣于帆,就因为于禁为降虏身份自居,觉得他有失礼节,几次对他公开尺码,甚至建议孙权干脆杀掉于禁,显然他认为于禁是身在东吴尔,心在曹魏的。
然而于禁对此不仅不怀恨在心,反而赞叹不止。想必在他看来,虞翻的主张虽然对自己不利,但态度和建议却是对孙权忠诚的表现,无可非议。由此可见,于禁论人处事完全出以公心,不计个人利害,在忠孝节义的大结问题上绝非没有底线,同时也可知道他被抓之后,无论在蜀汉还是在东吴,无论身为囚犯还是身为宾客,都不过忍辱负重,与卖主求荣者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于禁庞德二人均为襄樊之战曹魏被俘的高级将领,庞德被杀,于禁为此刚好成了鲜明的对照。但曹操把于禁与庞德对比,认为余烬,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其实并不恰当。因为于禁在曹魏阵营中早已树立起了崇高的道德倾向,临难未能死节,就不仅出乎曹操的意料,而且也难以得到人们的谅解了。至于他不得不降的苦衷,却被人普遍忽略了。
实际上,襄樊之战的失败,主要责任不在于禁,通常受三国演义影响,多以为此役于禁为主帅,庞德为先锋,庞德等七军军受于禁指挥,因而战败的责任应由于禁承担,这是违背历史事实。庞德并不受于禁节制,而是隶属于令一统率征南将军曹仁帐下,不过当时是驻于城外,与城内守。
于禁率领的则是后来派发的援军,并不包括庞德所部。于禁虽然颇受曹操信任,此前也已迁左将军假节钺,地位似乎与曹仁相当,但二人与曹操毕竟亲疏之别,而且按照军事常识,在一次战役中,主帅只能是一人,否则令出多门会引发混乱。所以襄樊之战中,曹军主帅并非于禁,而是曹仁。于军的将领只能在其所部援军之中行使,对上则要服从曹仁的调遣。于禁只是曹仁的助手,尽管于禁在各路援军中官阶最高,但对于其他援军并没有指挥权。
于禁远道而来,与庞德等驻军于低洼的险地,显然出自于曹仁的指令。虽战败,应由曹仁负起总责,只因曹仁乃曹魏宗亲,不仅其损兵折将,未被追责,反而应坚守孤城,大受褒奖。
于禁作为百战名将,杀过的人应该不少,但是否曾杀了无辜呢?导致于禁造此恶事的直接起因,或许与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有关,更应该和曹丕对他的反感大有关系。因为曹丕与其父曹操相比,无论是识人之明,还是容人之量,都不能相提并论。于禁戎马一生,为北方统一、曹魏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却因最后一役兵败被俘,未能慷慨赴死,最后落得晚节不保,含恨而终,不得不说是莫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