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这个让亿万华夏子孙骄傲的朝代,因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民风,万国来朝、四海臣服的盛世气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辉煌顶点。
但没有几个人知道,这样的盛唐却在天灾人祸中迅速陨落:大唐宗室悉数被杀害,皇帝的尸体被随意抛进黄河,9名皇子在宴席上被人勒死,陈尸池塘,就连刚出生的婴儿也没能幸免。
图
多年前的唐朝就这样以极其惨烈的姿态潦草收场。而造成这一系列悲剧的关键人物,就是黄巢。
88年,黄巢带领农民起义军攻进首都长安,8天后建立政权,此后黄巢起义更是浩浩荡荡地持续了0年之久,是唐末农民起义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场,波及唐帝国疆域将近二分之一,甚至有人估计死亡人数达到全国总人口的76%。
这个黄巢并非皇亲国戚,也没有背靠外邦在朝堂内翻云覆雨。可为何他能凭一己之力让唐朝迅速走向覆灭呢?留着鲜卑人剽悍血液的李家人,又如何会沦落到血溅朝堂、陈尸黄河的地步呢?
唐朝陨落,早有伏笔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唐朝也不是一夜间灭亡的。黄巢虽然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多年历史的大唐的没落早就有迹可循。
大唐鼎盛时期人口万,这个数字如今许多欧洲国家都无法望其项背。
文化传播方面,前有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后有鉴真和尚六渡日本传教;
商业交流上,远销欧洲的唐三彩、丝绸是最好的证明。
图2
在唐朝,首都长安是不折不扣的整个世界的文化、商业中心。
然而这国泰民安的繁华没有持续多久,唐朝在到达巅峰后开始走下坡路,公元年爆发的安史之乱给了帝国致命一击,从此各方面的实力大不如前,战争频仍,人民苦不堪言。
此间虽有个别帝王想要扭转颓势,但终究无力回天。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之争,农民起义,无论哪一个都是需要花上好一番力气才能根治的弊端,岂能在一朝一代就能见疗效?
黄巢起义,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晚唐时期要说哪一项祸害最深?非农民起义莫属。然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往往与天灾分不开。
时间来到公元年,整个唐朝疆域绝大部分发生水灾旱灾,接着就是连年的歉收、饥荒。若朝廷能及时拨款赈灾,再调遣良将上一线指挥,也就能及时止损了。
只可惜那时候的唐王朝的中枢已经完全不作为,各州县要么无法上报灾害的消息,要么上报了也不了了之。
百姓们本来就吃不上饭,还要受到朝廷官吏的压榨,于是纷纷暴动。这时候,黄巢登场了。
图3
这个黄巢出生在山东曹县首富之家,祖上世代贩卖私盐,他自己却钟爱读书,一心想考取功名。但要知道,在中国千年封建社会里,士、农、工、商社会等级森严,无论财富多少,只要是商人出身就永远低人一等。
黄巢虽然饱读诗书,但备受世人冷眼,而且他屡次参加进士科考试最后总是以落第收尾。著名诗篇《不第后赋菊》就是黄巢在又一次名落孙山之后写下的: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早就对唐朝统治怀恨在心的黄巢,再加上国家四处又爆发了水难旱灾,终于决定收起笔墨,与另一个名叫王仙芝的盐贩子一起在山东揭竿起义。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一开始不过是没有组织纪律的农民军,因为地方政府的不作为所以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陷了郏城(今河南郑县)、阳翟(今河南禹县)等八个县。
黄巢、王仙芝所到之处,百姓们就像是看到了救世主一样。因为在他们看来,守着荒地还要被官员逼着缴纳沉重的赋税,还不如跟着起义军拼个出头之日。
图4
一首民谣开始在黄河下游流传起来:“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
仅仅两年,黄巢军已然成长为了一支声势浩大的军队,直逼洛阳城。都已经杀到了京畿重地洛阳城下,长安城里的皇帝怎么还坐得住?他还真坐得住,因为此时的皇帝不过是一个年仅3岁的顽劣少年。
当时的皇帝是唐僖宗李儇,在先王病重之际被宦官们簇拥着登上了太子之位,说白了也就是个傀儡皇帝。而这个李儇本来也就是个不学无术的人,成日只知道赌博、斗鸡、蹴鞠,对朝政是离得越远越好。黄巢起义时他当了2年的皇帝,就过了2年醉生梦死的日子,全然不理会宫墙外的冲天杀气。
有这样的皇帝,下面的官员自然不能精明强干到哪里去,所以洛阳城内既不组织军队镇压,也不疏散百姓,任由黄巢军骑着高头大马入内。这时候宰相向小皇帝李儇提议,说要招安黄巢、王仙芝两人,以平息这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于是李儇便派去了几个朝廷官员找二人谈判。
官员表示,愿意给王仙芝一个“神策军”的位子,只要他愿意收手归顺朝廷。当农民军头子哪有吃皇粮的体面?王仙芝立马就动摇了。另一边黄巢却十分嫉妒。
图5唐僖宗李儇
明明是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怎么你就有官做我还只是个领着一帮乞丐的盐贩子呢?
两人大吵一架之后,王仙芝彻底黄巢决裂,他虽然没有接受神策军的职位,但是分走了黄巢一半的兵力,与他分头作战。
没成想王仙芝在湖北兵败被杀,剩下的军队逃到了安徽,竟在豪州投靠了黄巢,还公推黄巢为“黄王”。兵力再一次壮大的黄巢自然喜不自胜,于是自封“冲天大将军”,定年号为“王霸”。
“受封”后的黄巢向百姓们表示,他黄巢起兵纯粹是为了人民,有了他,人们就再也不用受苦了。百姓们听到这话当然感激涕零,以为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
但他们哪里知道,真正的人间炼狱就在眼前。
救世主变阎王
朝廷不招安他,揭竿起义的合伙人也被杀了,黄巢已经再无任何掣肘,终于扯下他伪善的面具。什么救世主,他要的就是财富、女人和无上的地位!
图6
公元年,整合兵力后的黄巢兵团血洗福建泉州,劫掠杀害胡商数万人,然后又一路沿海南下挥兵挺进广东省。在广州时他曾向朝廷讨要“广州节度使”一职,但当时的皇帝以为黄巢是假意求和,所以断然拒绝。
黄巢知道后勃然大怒,竟拿城中的百姓出气,大肆虐杀胡商。
接着黄巢军团北上,渡过长江,跨过淮河,一路攻下洛阳。唐僖宗害怕极了,立刻向成都逃去。长安城空了出来,于是黄巢如入无人之境,两进两出长安城。
本来受尽了中央政府剥削的长安人民是很欢迎黄巢军队的,甚至夹道欢迎起义军进城。黄巢的部将也对城中百姓打包票:“我们决不会向唐朝皇帝那样残暴地对待你们,你们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千万不要担心”。
起义军甚至还给贫困百姓发放了一些物资,百姓们纷纷对黄巢俯首称臣。
但时间久了,长安城坐吃山空,不事生产的黄巢军开始抢劫城中百姓的财物,最后无论是平民还是财主,家底都被翻了个底朝天。榨干全城的黄巢只能率领大军离开长安去别处谋生。
但就在他出城之时,发现以前对他夹道欢迎的百姓们这次竟然帮着刚刚赶到的政府军追击他。黄巢的自尊心在此时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对这种背叛忍无可忍。怒不可遏间,竟兽性大发决定屠城,惩罚这帮愚民!
图7
已经开了杀戒,那其他的戒律也完全可以践踏了。于是黄巢军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一时间,这个全世界最璀璨辉煌的长安城,生灵涂炭,血流成河。
就连花间派词人韦庄也在这时候放弃了风花雪月,以极其写实的手法,借一位逃难的妇女之口讲述了黄巢起义时的城中惨状:
妆成只对镜中春,年幼不知门外事。一夫跳跃上金阶,斜坦半肩欲相耻。
牵衣不肯出朱门,红粉香脂刀下死。——《秦妇吟》韦庄
诗中说有个尚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化好妆后对镜自照,不想却被叛军看到了。男人起了歹心想要玷污这个女孩,一把扯下了她的衣服。
女孩护着衣服不肯跟随叛军出门,最后竟被这男人残忍地挥刀杀死了。
踩着百姓尸骨上位的黄巢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齐。此时没有一个人反对,城内一片寂静,因为不满他的人几乎已经被烧杀殆尽了。
图8
《新唐书》中记载,当时尸体基本上把道路都堵死了,连立足之处都没有,在这场屠杀中死去的平民超过8万人。
只不过黄巢注定不是真龙天子,他的末日马上就要到来了。
唐帝国宗室的血腥剧目,终于上演
黄巢能背叛唐朝,自然也会被别人背叛,这个人就是他手下大将朱温。朱温联系上了逃亡四川的李儇,里应外合把黄巢从河南一路追到了山东。
造化弄人,黄巢在山东起义,最后又在山东兵败。这次李儇没有手软,重新回到长安城后便把黄巢的首级挂在了城门口,一来昭示自己的正主之位,二来安慰城内冤死百姓的亡魂。
搅得天下乌烟瘴气0年的黄巢终于变成了泰山上的一座坟头,他确实做到了“冲天香阵透长安”,但这阵仗里带着化不开的血腥味,和无数百姓的冲天怨气,黄巢实在死不足惜。
黄巢的戏份落幕了,但大唐的劫数还远没有历完。此前都是无辜黎民们遭难,现在唐朝宗室的血腥剧目,终于要上演了。背叛了黄巢的朱温是个野心家,当初与皇帝李儇的联手不过是为了除掉旧主,现在他要自立门户了。
图9
这个朱温生性残暴,视人命为草芥,而且异常淫乱,连他的亲儿媳也被要求侍寝。露出獠牙后,朱温带兵先后攻克河东河中,皇帝李儇早经不住这连年的战事了,终于撒手人寰。弟弟李晔继承大统。
当朱温攻进长安城的时候,李晔本来已经带着皇后和小皇子逃了出去,但很快就被朱温找到了。这时候朱温决定取代宦官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杀尽宦官数人,废掉神策军,完全控制皇帝李晔。
年,朱温终于杀掉了围绕了权力中枢的最后一个人,那就是宰相,然后他逼着李晔迁都洛阳。
进入洛阳城后,孤立无援的李晔对朱温再也没有任何威胁了,所以干脆命人把李晔杀死,其尸身就随手丢进黄河里。李晔当时年仅38岁。
杀死李晔后,朱温马上立李晔3岁的儿子李祝当皇帝,这也是唐朝的最后一任皇帝。为了斩草除根,朱温假意在九曲池大摆宴席宴请李晔的其他9个儿子。
正在大家喝得飘飘欲仙的时候,朱温大手一挥招来一众武士,把这9个皇子全部活活勒死,并抛尸池塘。
杀光了皇子,朱温还不放心,又把目光瞄向了对唐朝忠心耿耿的大臣们。他故技重施,下令将30多位身居要职的大臣集中在滑州白马驿,人一到齐就被全部杀害,尸体和先皇李晔一起沉到了黄河里。
战战兢兢的小皇帝李祝做了最明智的决定:禅位给朱温。
图0
年,朱温终于自己坐上了龙椅,改国号为大梁,也就是后来的梁太祖。
盛世大唐终于在李家人的鲜血、朝臣们的殉国,以及无数百姓的哀号声中结束了。
李唐的毁灭的漫长而又血腥的,但影响却是深远的。
0年黄巢起义期间,长安、洛阳附近的高门贵族几乎濒临灭绝,从史书中或可窥见端倪:年前权势熏天之人,在此后的历史中忽然全部没有了名字。
后来朱温杀光宦官凭武力篡夺皇位,开启了五代十国混乱的50年。
历史不是一个人写就的,但一个人的影响往往能穿透当下,波及另一个世代。历史历史,其实就是人经历的故事。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