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2023届新高考语文默写大全20登泰
TUhjnbcbe - 2025/5/20 19:04:00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正规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二十)《登泰山记》姚 鼐

1、原文

泰山之阳,()水西流;其阴,()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由南()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几不可登。及既上,()山负雪,明()天南。望晩日照城(),汶水、徂()()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申(),五鼓,与子()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稍见云中白若()()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成五()。日上,正赤如(),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驳色,而皆若()。

亭西有()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失。僻不()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黑色,多平方,少()。少杂树,多松,生石(),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记。

2、翻译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3、填空(易写错的字)

4、文化常识

(1)阳:

(2)阳谷:

(3)汶(Wèn)水:

(4)济水:

(5)徂徕(cúlái):

(6)戊申晦:

(7)五鼓:

(8)古长城:

(9)日观峰:

(10)丁未:

(11)摴蒱:

(12)极天:

(13)丹:

(14)东海:

(15)绛:

(16)皓:

(17)岱祠:

(18)碧霞元君:

(19)行宫:

(20)显庆: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cú)徕(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6、情境默写

(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

(2)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在泰山顶上观日出,“()”一句对天气的描写与前文“迷雾冰滑”照应,再次突显了天气的恶劣。

(3)《登泰山记》中,作者以简练的笔调,用远近结合的方法,摹写了“(),()”的近景,凸显了泰山日出前风雪交加、云雾弥漫的环境和气势。

(4)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学问考据,《登泰山记》中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东西南北方位距离等无不言之确凿。例如,作者写泰山南麓山路上:四十五里,(),()。

(5)在《登泰山记》中,“(),()”这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

(6)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样子。

(7)姚鼐在描写完日出后,又回视日观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或得日或否,(),()”。

(8)《登泰山记》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9)《登泰山记》,“(),()”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

(10)《登泰山记》,日出之前,“(),()”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其中“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

(11)文中写泰山上石头的颜色、形状的句子是:(),(),()。

(12)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

(13)姚鼐《登泰山记》中“(),(),()”三句写作者在山顶远望所见的景色。

(14)《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15)《登泰山记》中,姚鼐在文章开头就交代了泰山所处的地理位置:“泰山之阳,()”,且“阳谷皆入汶,()”,概述了泰山前后的地理形胜。

(16)《登泰山记》文末写泰山严冬景象,一句“()”烘托出泰山冬季的萧条,而“()”则与前文“大风扬积雪击面”呼应。

(17)在《登泰山记》中,“(),(),()”这三句写出了太阳从东海中升起的壮观景象,充满了生气和力量,具有无比震撼的美。

(18)姚鼐《登泰山记》中“(),()”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顶风冒雪风尘仆仆、不远万里赶来登山的迫切心情。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3届新高考语文默写大全20登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