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是中秋节,天空格外温柔,仿佛眷顾长假出行的人们。上午10时,记者来到六石街道北后周村,只见环村南路两排红灯笼下,停满了轿车和中巴。村口几棵巨大的朴树下,一大群孩子在家长的监护下,或开着碰碰车,或荡着秋千;村广场和肇庆堂古建筑群内,密密麻麻都是各地赶来的游客……
“变了!”“巨变了!”聊起村里的发展时,北后周人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两句话。
“过去,我们北乡一带有一句口头禅‘前世不修,桐坑后周’,再看看现在,今非昔比,新旧两重天哩。”在村里开办民宿的李文明感慨万分……
求变,缘于一幢古建筑
北后周村原名后周,行政村居调整时更名为北后周。当地卢姓村民与卢宅卢氏同宗,先祖多年前迁徙至桐山脚下。
村广场前矗立的村标上,北后周人别出心裁地刻上了一面鲜红的党旗。村委会主任卢国庆介绍说,70多年前,北后周曾掀起了红色革命,成立后周党支部,并成为中共北乡区委所在地。
结合北后周的发展史,村里总结出三大特色:红色北后周、竹编北后周和武术北后周,并以此建起了石刻的村标。
沿着村标向西,经过了广场和综合楼,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幢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卢国庆坦言,这幢古建筑承载了北后周的发展史,是村里的灵魂所在,也启动了北后周历史上最大的变革。
这幢古建筑叫肇庆堂,是省级文保单位。
肇庆堂约建于明弘治至正德年间,距今已有多年历史。
在北后周村,几百年来流传着有关肇庆堂的传说——本来民宅是不能建七进的,私自这样建造属于“违规逾制”。听说官府可能要来查访,村里人主动把肇庆堂的四进拆除了。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房屋曾经倒塌。上世纪九十年代,通过村里和文物部门的努力,肇庆堂已经整修一新,但四周的建筑依旧破烂陈旧,与快速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不相符。
年春节前夕,北后周村党支部、村委会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决定把修葺古建筑和环境整治作为“一号工程”,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仿佛吹响了集结号,北后周人从此拧成了一股绳,有劲都往一块使,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齐心协力支持“一号工程”。广厦集团能源公司的卢淳良带头捐款万元,在外从事建筑工程的卢秉良捐款85万元,卢德良、卢育良、卢佩仁各捐80万元……几年来,北后周村民捐资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捐资总额超过了0万元。
有了村民的支持,北后周美丽乡村建设的脚步一直铿锵有力:除了肇庆堂建筑群全部修复,两侧的厢房也被村里“回收”,统一进行重建。其中肇庆堂中轴线全长米,将村综合楼、彩虹桥、牌坊、肇庆堂、桐源堂、培丰堂、桃源堂串在了一条直线上。年,又修建了集建筑、雕刻、艺术、美术、文学等元素于一体的古戏台等。如今的北后周,不仅是影视外景拍摄基地,还是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求进,做亮四张“新名片”
昔日的穷乡僻壤,在政府的扶持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北后周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桐山脚下一颗闪耀的明珠。
在肇庆堂北侧,70间新房正拔地而起,卢国庆说,这是村里新建的民宿区域,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可容纳数百名游客住宿。
从去年以来,北后周村接二连三开展文化旅游体验活动,不断融入旅游元素,如民俗文化节、“重拾小手帕,引领新时尚”“越洋千里,寻味后周”寻找东阳乡味美食争霸赛、非遗体验等活动;今年,更是吸引了海外东阳籍华裔青少年朋友和世界优秀青年进驻。今年前八个月,北后周已接待各地游客10万人次。
如今,北后周的名气越来越大,参观取经团队也越来越多。未来的路怎么走?卢国庆介绍说,经过理性分析、汲取众智,未来的北后周村将重点做大做好四张“新名片”:
非遗传承基地。继续做好竹编、织布、扎染、缝书皮、针刺无骨花灯等非遗传承项目。亲子体验基地。与相关文创公司合作,利用节假日,吸引家长带孩子前来体验非遗传承文化。游学基地。吸引相关地区和学校的游学团队,开启“家+”民宿模式,让游客零距离体验新农村发展变化。影视外景拍摄基地。利用好肇庆堂、古戏台的资源优势,吸引更多的影视剧组。
据介绍,北后周目前已开办了3个农家乐饭店和5个“家+”民宿。目前,村里正在改造扩建公共厕所,筹建游客接待中心。近日,北后周村已成为浙江省AAA景区村。
老篾匠新作为
一根篾丝,在卢茂龙手中几经穿梭,变成了一个个造型各异的玩具或“篾粒子”,惹得旁观者一阵阵叫好……这是10月4日记者在北后周村竹编体验馆见到的一幕。
竹编体验馆设在肇庆堂古建筑群内,朝北的三间房屋里,摆放了竹椅、提篮、漆盒、饭篮、灯罩等两百多种竹编工艺品。
经营体验馆的卢茂龙今年69岁,他是北后周村众多篾匠中的一个代表。“我的父亲也是篾匠,我8岁就跟着父亲学手艺的。”
几十年的手艺生涯,使卢茂龙闻名遐迩,他创作的婚嫁提篮曾获得第十一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银奖。这些年来,许多人都上门来定制婚嫁系列竹编工艺品。
去年10月,北后周村决定在肇庆堂设立传统民俗体验区,指定卢茂龙为竹编体验馆的经营者,除了展示销售各种竹编工艺品,卢茂龙还兼任竹编体验馆的讲师,向人们传授简单的竹编技艺等,昔日只会埋头苦干的老篾匠,如今有了新作为。
从去年以来,北后周村接二连三开展文化旅游体验活动,而竹编是体验活动的“必修课”。
为了当好讲师这个角色,卢茂龙想了许多“招术”——孩子来体验时,他就讲解最简单的竹编玩具制作方法,比如制作“篾粒子”等,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遇到大学生或成人来体验,则讲解一些竹编工艺品的制作方法,受到了游客和体验者的欢迎。许多游客和体验者带着自己制作的竹编玩具满意离去时,卢茂龙的心里也是甜滋滋的,因为他是北后周竹编文化的传承者,更是一名传播者。
退休工人办起民宿
在北后周村村标南侧,有两间四层楼房,外墙贴着瓷砖,与四周普通的民房相比没啥两样,而走进楼房你会发现,二楼和三楼的房间都被主人改造成卧室,白色的床单,干净又温馨。
楼房的主人叫李文明,今年67岁,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这在乡下并不多见。
“我是上海人,嫁到东阳的。”爽直的李文明自我介绍起来。
李文明说,她结婚后来到丈夫的老家北后周村,当时村庄环境十分落后,感觉周边的村都比北后周要好。尤其听到那句“前世不修,桐坑后周”的口头禅后,让她感到很自卑,所以平时她很少回北后周,在市区买了房子定居。别人问她是什么地方人,她直言自己是上海人。
年,北后周启动旧村改造。因为丈夫老家的旧房需要拆迁,已退休在家的李文明犹豫了许久,才与丈夫商量决定回到北后周村,花了70万元建起了两间楼房。
这几年,北后周通过修缮古建筑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逐渐成为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村和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李文明这个北后周人的媳妇终于被吸引回到村里。
“我们村里以前每娶进一个外来媳妇,都要抬着花轿绕肇庆堂的4根大柱子转上几圈,意为从此把这个媳妇牢牢‘绑’在村里。我想,真正能把人留在村里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环境的提升。”
“我是北后周人!”如今,当别人问起她是哪里人,李文明总是响亮地回答。
今年上半年,李文明投入20多万元,将二楼和三楼的房间全部进行了改造,每个房间都安装了空调等,建成民宿,8月中旬,李文明的家成为“世界优秀青年走进金华古村落·东阳北后周村”活动的指定住宿地之一,接待了远方来的嘉宾。之后,又接待了多批从上海和杭州慕名而来的游客。
记者手记丨齐心合力建美村庄
从穷乡僻壤到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北后周村的华丽转身,在于该村充分利用起自身资源,汇聚了民智民资。
在北后周采访,无论村干部还是村民,他们提得最多的就是“齐心合力”。
曾有专家学者指出,当前美丽乡村建设最需要破解的就是资金投入、环境整治、农房建设等问题。村民是村庄的主人,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村民分享着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当然,也需要越来越多的村民自觉发挥主人翁作用,积极献计献策、出钱出力,参与美丽家园建设。
建设家乡,儿女有责。事实上,许多外出的乡贤能人都想了解家乡的发展,也愿意为家乡建设发挥各自的优势,作出各自的贡献,回报家乡的养育之恩,回应父老乡亲的殷殷期盼。在北后周的乡贤当中,最多的一人就为村里的建设捐了多万元。
北后周的成功,还在于村干部盯紧目标不动摇,秉持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带领村民脚踏实地埋头干,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也聚集起民心,激发村民参与村庄发展的主体热情,形成众志成城共建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从而实现了老树抽绿、锦上添花的华丽转身。
除此之外,北后周村还内外联动,邀请知联会、创联会、网联会等一批人才参与村庄建设,通过各类活动推进乡村休闲旅游,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人心齐泰山移,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大家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