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泰安泰山一刻石距今470年,游客近观者少
TUhjnbcbe - 2025/7/14 13:49:00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境内,自古就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山”,备受世人尊崇。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当帝王将相、文人骚客等登上泰山的那一刻起,瞬时就被它巍峨壮丽的景色、拔地通天的山势所震撼、折服,油然而生的敬意,让他们必然要在泰山直抒胸臆,抒发情怀,或刻字、或立碑,留下自己到此的印记,先后累计为后人留下了余处石刻,成为泰山特色文化的一部分被渊源流传。

泰山“孔子登临处”的游客

泰山众多的石刻中,包含了自秦至清总计11个封建王朝的作品,它们或立于峰巅,或隐于谷底;或字大如斗,或形如蝇头;篆、隶、草、行、楷等书体无所不包,铭文、诗词、楹联等体裁无所不容,丰富多彩。如著名铭文石刻秦《泰山刻石》、唐《纪泰山铭》,但大部分词语都是赞叹泰山的雄伟、壮美、稳重,如“雄峙天东”、“第一山”“拔地通天”、“中流砥柱”等…

泰山“拔地通天”石刻

其中“中流砥柱”是泰山最大的独立、可移动的刻石,位于泰山景区内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北上约米处,矗立在泰山中溪之梳洗河河道中央,东临罗汉崖路,西靠登山盘道,是一块巨型整体泰山石,现为泰山著名景点。其通体高度约4米左右,宽2.5米左右,巨石中间刻“中流砥柱”四个大字,竖列2行,高、宽尺寸基本相同,约公分左右,每个字径约80公分。

罗汉崖刻石

在刻字右侧,刻“明嘉靖丁未中秋日”字样,左侧刻“莆田少渠陈甘雨书”。据考证,该石刻为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年),莱芜知县、福建莆田人陈甘雨所书,距今已有年的历史。字体笔走龙蛇,俊秀飘逸,夯实稳重。该石刻在9年才被发现,景区遂对其进行扶正、修复、描红后,重新立于河道内,成为一处新增景点。登山游客中,感兴趣者往往会沿盘道东侧下行,走进观赏。

“中流砥柱”刻石

“中流砥柱”一词,出自于《晏子春秋·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寓意面对困境,要不屈不挠,意志要像激流中的砥柱一样屹立、不动摇,能起支柱作用、榜样作用,可以说是暗藏乾坤!是对泰山“东天一柱”之称最直接的诠释,也是对泰山精神的一种暗喻的表述,更是对泰山是中华民族象征的赞美。这说明至少在明代,泰山就已经是“国之柱山”。

“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刻石

走进“中流砥柱”,但见河道两侧崖壁上树木葱郁,像是打开的巨伞,把谷底遮盖起来,在巨大的石坪上形成一个个的树荫。上游溪水在石隙间穿行而下,绕过“中流砥柱”刻石,跃入石坪下面的小水潭中,发出悦耳的声响。小石潭内水并不深,加之溪水清澈,能清晰看到潭底的鹅软石,在粼粼的水波映衬下仿佛在来回晃动。溢出的溪水沿着铺满乱石的河道曲曲折折一路下行,最后注入到虎山水库。

清澈的小水潭

为什么登山游客路过此景点时往往少有逗留呢?原因竟如此简单!

潭边石坪上有几个下山的游客,或悠闲地坐在石坪上,静听溪水发出叮叮咚咚的低吟;或手捧一抔清澈的溪水,洗去旅途中的一路风尘;或站在石刻下,用手机自拍自嗨,在泰山留下美好的回忆。作为泰山这一标志性石刻景观,因处在河道之内,虽然在盘道旁有出口进入,但很多游客路过此地时,几乎都会选择性地忽略它的存在。也许是不了解它的历史,认为没有什么突出的亮点,怕耽误行程;也许是大部分游客完全不知道它的存在,实属可惜!

洗去旅途中一路风尘

你知道泰山“中流砥柱”这个景点吗?你登泰山会来这儿观景吗?欢迎留言分享!

 

1
查看完整版本: 泰安泰山一刻石距今470年,游客近观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