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园地
金鸡山下女石匠万米山洞逞英豪
——访万米山洞杨寨营亲历者刘其梅
作者:高存永
年6月12日上午,为了补充“太河水库万米山洞”一书的相关资料,特与区*协委员冯英岭先生相约,并会同当年“万米山洞”杨寨营的亲历者,“万米山洞”四个大字的镌刻者——刘其梅大姐和张传仓大哥,共同前往淄川大山深处万米山洞的出口处拍照留影,以将他们的照片和事迹汇入书中。为的是让人们永远铭记万米山洞建设者们可歌可泣的不朽功绩。
说起刘大姐和张大哥,他俩在当年的太河水库建设工地上,可都是响当当的知名人物。据说他们都曾荣幸地参加过太河水库大坝合拢的大会战。在紧张繁忙的会战日子里,无论是挥锤开山劈石,还是扶钎打眼放炮,他们都是样样工作抢在前,比着干,时时处处起先锋模范作用。因其工作积极努力、奋勇争先,不怕吃苦,所以连年都被评为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特别是刘其梅大姐还曾四处做先进事迹报告,他的先进事迹和手抡大锤开山劈石的大照片,还曾光荣地登上了淄博日报的头版头条,深深地鼓舞了建设工地上的工友们。虽说时光早已过去快50年了,每当刘大姐说到动情处,她的脸上总是漾溢着灿烂的笑容。
万米山洞的出口处,虽说是位于寨里镇土山峪一带的崇山峻岭之中,但因马路宽敞平坦,所以没用多长时间,我们便驱车顺利到达目的地。自己是第一次来到万米山洞,但见这里是一处十分幽静的院落,院内曲径通幽,花草树木茂盛,进门不远向东侧望去,便可看到万米山洞的出口和向西延伸的明渠。此前自己也曾多次从朋友口中得知,关于万米山洞的相关故事和传说,但身临其境后的感觉还是区别很大,并受到了深深的心灵震撼。通过细心观察自己发现,在山洞出口的正上方镌刻着“万米山洞”四个行书大字,每个大字约一米见方,所用石材是远近闻名,坚硬美观的泰山石。沿着洞口向上望去,是一座始建于70年代的平顶二层小楼。沿万米山洞出口两侧的台阶拾级而上便可直达二层楼上。楼中可能是万米山洞管理处的展室和办公场所。洞口前上方的山体凸出部分,是一处平整的小型观景台,台子的西、北、南三个方位都设有汉白玉护栏,十分的壮观和好看。顺着洞口向洞内眺望,那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幽深黑洞。但洞口向西的明渠部分则是清流不断,水深2米,清澈见底。明渠的上方也都设有汉白玉安全护栏。刘大姐告诉我们说,万米山洞修好后,她曾来过好几次,为的是故地重游,看看曾经光荣战斗过的地方。每次前来她都是流连忘返,总会睹景生情,想起难忘的过去。
据刘大姐回忆,她在70年代初便来到了太河水库的工地干活。那时也就十七、八岁的年龄,因人才瘦小,体重还不足80斤。但她从来不服输,干起活来不要命。在劳动工地上,她能把八磅大铁锤抡的呼呼生风,一气打百十锤不成问题。她每天打炮眼的记录是6米多深,这样的记录即便是男工友也难以突破。她还能挥动30斤重的劈石大开锤开山劈石。但开砸大石块的活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了,很多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子都秫头不愿干。这是因为大开锤的锤头特别重,加上锤柄是腊杆材质,特别细和颤。所以,在进行劈石作业时,要先用左手紧紧抓住锤柄的末端,尔后躬身用右手抓住锤柄的最前端,距锤头约20公分处,使劲把大锤高高地举过头顶,再狠狠地照着大石的缝隙用力砸下。大锤落下的同时,右手应及时顺着锤柄滑落,但却不能脱离锤柄。只有这样操作,打出的开山锤才有气势有劲道。刘大姐通过认真观察,很快便掌握了打大开锤的基本要领。她回忆说:在开砸大石头时,有些人是专门从宽石缝处下锤,这样一来,往往打十几锤也不能把大石块破开。这是因为大缝的地方,往往不是真正开石的最佳位置。所以即便打再多锤也不行,而且还震的双手生疼。而刘大姐在开石时都是选细缝处下手,往往一锤下去便锤到石开。因此,在劳动工地上无论男女工友都对其投以好奇和羡慕的目光,并获得了个“超负荷”的雅号。所以平时工友们都不喊她真名,而是叫她超负荷。于是我顺口问张大哥,你们为啥给刘大姐起这样的外号?传仓大哥说:我们之所以给她起“超负荷”的名字,那是因为她在工地上总有使不完的劲,天天都是超负荷运转。如男同志两个人一伙打炮眼,一天也就打4至5米深的长度。而她与自己的搭档一天能打到6米的深度。再如,用小推车向工地上运水泥,她一车能推四袋,达斤的重量。她干啥象啥,从不托奸使滑。另外她的石匠活的手艺也很好,是享誉全营,乃至全团十分著名的女石匠,她打出的料石即方正、又光滑,深受领导和工友们的好评。
听刘大姐介绍,当年刻“万米山洞”四个大字的过程,我更是受益匪浅。对此,我真是充满了好奇和感慨。既好奇于一位年轻的女石匠,能从数万人的劳动大*中脱颖而出,担当刻制“万米山洞”的重任,实属难能可贵,如无真才实学真功夫是难以胜出的。而令我感慨最大的是万米山洞四个大字,所用石料是名声远扬的泰山石,每块大石重量一吨多,在无现代化刻制工具的条件下,他们完全是用最原始的劳作方式进行刻制,而且是必须在一个月的工期内完成,否则会耽误万米山洞的通水剪彩。刘大姐还说,万米山洞四个大字的字体是出自于当年的山东省委副书记高啓云之手。那是高书记在视察万米山洞水利工程时题写的。字体浑厚有力,一气哈成,真不愧为大手笔,实为万米山洞的点晴之作。据刘大姐回忆,泰山石是用团部的大解放汽车拉来的,尔后营里又派小拖拉机把泰山石运到工地。石头卸车后,刘大姐和张大哥等人便迅速投身于整石的打磨和刻字的全过程。
因泰山石石质坚硬,在找平、定位时就费了很大功夫,于是人们只好土法上马,在用凿子等工具基本凿平石料的基础上,再把大块的沙轮捆在大木棍上,由四人一伙在石面上洒满沙子不停的研磨,待基本磨平后,再让团部放影队用换灯机把“万米山洞”四个大字放大样,投影到白纸上,尔后再铺到石头上,用毛笔慢慢地描到石头上,这才进入到细心的刻字程序中。
据杨寨营的李志荣副营长回忆,“万米山洞”四个字的“万”字是张传仓刻的,而比较简单的“山”字是刘其梅大姐刻的,而“米”和“洞”字是谁刻的,他记不清了。这也难怪,毕竟时光过去快50年了,八十多岁的李营长想不起来也实属正常。就是刘大姐和张大哥也忘了都是谁参加的刻字。但四个大字最后的修理定格还是传仓大哥把的关,关于一点,这还是今年6月18日杨寨村的高光长村民告诉我的。原来他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