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泰安,青山如黛,绿水如画;大汶河畔,飞鸟成群,景色宜人;泰山脚下,村落与山林相映,田园与美景相融……“蓝天白云常相伴,绿水青山入画屏”的美景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十三五”这五年,我市蓝天越来越多,河水越来越清,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绿色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职责,制定实施“1+1+7+7”系列攻坚方案,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持依法、科学、精准、靶向治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PM2.5浓度
比年改善35.7%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市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积极进展。
12月1日,泰城迎来降雪,同时处于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期间,市生态环境局开发区分局主要负责同志带队,对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工作落实情况开展了“百日攻坚”行动例行夜查。当晚8时,检查人员从泰安高新区北天门大街开始,由北向南,督导每个涉及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工作的重点涉气企业,主要检查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编纂、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响应工作台账、厂区公示牌的设立、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治污设施是否开启等。
“十三五”以来,我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今年1—11月,PM2.5浓度为45微克/立方米,比年改善35.7%。
水环境质量指数
全省第一
*河岸边,东平湖畔,小船慢摇,鱼跃鸟鸣,构成了一幅秀逸醉人的水上画卷。
东平湖是我省第二大淡水湖泊,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京杭运河战略枢纽,也是*河下游重要的蓄滞洪区,对山东、*河流域乃至全国而言,地位举足轻重。近年来,我市主动融入*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不懈治水,开展东平湖“退渔还湖”行动,拆除6.7万架网箱、余台投饵机、8万亩网围,共清理网箱网围养殖水面12.6万亩,成功打造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个无人工渔业养殖的湖区。在84公里的湖岸线可视范围内,东平县开展“规范整治沿湖船只”“清理菹草及漂浮物”等9个攻坚行动,清理菹草及水面漂浮物17.9万吨、各类废弃“僵尸”船只余艘。如今,行走在东平湖畔,昔日“举网便知鱼虾富,来往常年万里船”的景象一去不返,碧波荡漾美景再现。
1—10月,我市水环境质量指数位居全省第一,1—11月,东平湖湖南、湖北、大汶河王台大桥等3个国控断面水质均达到了Ⅲ类标准,达标率%,水体优良比例为%;东平湖湖心、光府河侯店、宁阳沟佘庄桥3个省控断面水质均达到了水质目标要求,其中东平湖湖心、光府河侯店断面为三类水体;泰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前水库水质稳定Ⅲ类标准,水质达标率%。
新增湿地面积
.2公顷
近日,记者在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芝田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施工现场看到,该工程部分景观建设已基本完工,周边环境明显改善,尚未完工的标段正加紧施工,为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全力冲刺。芝田河是泰城东部的主干河流,总长约16.26千米,途经泰莱高速、泰辛铁路等交通干线。由于近年来降雨量减少等因素,芝田河水位线下降、水面缩小,部分河道干涸,杂草丛生。远望泰山,近观碧水,作为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重要一环,芝田河河道生态完整性、廊道连续性关系到流域内生态平衡,对我市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芝田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探索生态前沿、城市前沿和文旅前沿为切入点,让芝田河生态环境回归自然。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流传千古的诗句中,所描述的美好环境由多重元素构成,每一种都必不可少。如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山水林田湖草便是生命共同体。
如今,破损山体蜕变成连片绿洲,污浊断流的水系焕发新生,沟壑纵横的土地转化成良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凸显,“山青、水碧、林郁、田沃、湖美、草绿”的总体目标逐步实现。
来源:泰安日报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