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泉旧址在泰山南麓岱宗坊以北红门路西,现泰安*分区干休所东墙外,因古时白鹤常云集于此而得名。历代志书素有“泰山多名泉,白鹤居其首”之说。现泉早已不存,仅存“白鹤泉”古石坊一座。据史书记载,明代以前,白鹤泉泉水很旺,泉水突涌,煞是壮观。《明一统志》载:“悬崖泻出,宛如垂练。”《岱史》称该泉“泉冽味甘,异于他水。”明末兵刑两部尚书萧大亨之次子萧协中著《泰山小史》载:“泉出一天门下一里,水西南流。迨宋创此城,疏泉潆绕其下。”清道光《泰安县志》记载,北宋开宝五年(),宋太祖下诏将乾封县县治从现泰城东南15公里的旧县村址迁至岱岳镇,以岱庙为中心筑新城,即今日泰安城的雏形。筑城时疏泉修渠,汇集各路山水,经岱庙东南,折而向西南流,渠可以行舟。渠至城西南出,会河水入泮归汶。现泰城遥参亭西南仍有“运舟街”街名。
民国时期的白鹤泉
明嘉靖间举人封尚章在泉侧建别墅,引水为池,俗称“封家池”。池上白鹤云集,达官贵人多在此欢宴。传说封举人去世后,子女苦于应酬,即用12口大铁锅,穿上大杉木,逐个装满沙石将泉眼闷死。万历八年()立阁于上,取名玉皇阁。每逢夏秋大雨时,阁旁地中水流仍然隐隐如雷吼。阁西南有泉一泓,清冽甘美,这便是白鹤泉的支流。清乾隆十八年(),知县冯光宿在泉旧址前建石坊,坊额“玉皇阁”“白鹤泉”。据《岱史》载,泉塞亡后,明万历年间御史泰安人宋焘曾以“州中科目渐稀”为由,“与当事议浚通”,“浚之不果”;清康熙年间泰安人文渊阁大学士赵国麟“议浚之”,后嘉庆年间有一奇士叫乔荩臣,想毁家治之,“皆为俗人所扰而罢”。白鹤泉是泰山前麓最有影响的一处名泉,围绕白鹤泉的兴衰数百年来有多个版本的传说在民间流传。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年出版的《泰山传说故事》收录的故事说,明朝时泰安城一个姓冯的秀才,年逾花甲才中举人,后当了太傅,又当了御史。一次到泰安巡游,县官告诉他泰城出了个宝泉,冯御史想,泰安是神州宝地,“名山名泉第一流,辈辈人才出不休”,若日后人才辈出,谁还敬奉他?于是便以“泉上布满妖气”为由,令县官找来十几个小伙子,抬来七七四十九口大锅,盖在泉眼上,把白鹤泉闷死了。泰安的老百姓咽不下这口气,一拥而上把冯进士捆起来,要求重开此泉。待揭去四十九口大锅,泉眼中忽然飞出一只白鹤,绕泉飞旋一周,猛地直奔冯御史而来,接连两下将他两只贼眼啄去,一声长鸣,朝泰山后飞去。白鹤泉干枯了,泰山北面的济南却冒出了趵突泉、珍珠泉等72名泉。从此,天下豪杰汇聚泉城。那冯御史连惊带吓,不久就死了,至今仍遭人们唾骂。山东文艺出版社年出版的《泰山故事》收录的传说则这样说:岱宗坊北有一名泉,水流湍急,常有白鹤来此饮水,人们称此泉为白鹤泉。古时候有一解元在泉边建了宅院,刚搬进宅院居住,晚上梦见进了丰都庙,丰都大帝告诉他,这是白鹤泉流水的声音。名山出名泉,名泉润名人,以后这里要出大官了!解元一惊梦醒了,心想,自己终生奋斗才混了个解元,以后要是出了状元、进士,谁还瞧得起我呀!第二天趁天不明,就差人用九九八十一口大锅把泉牢牢盖住了。晚上又梦见丰都大帝,大帝告诉他,因为你嫉贤妒能,封了白鹤泉,玉皇大帝要来抓你了!解元一下子吓死在已经没有水的白鹤泉边。另一个传说故事则说,泰山白鹤泉与济南趵突泉是一个泉脉,从白鹤泉放上一片树叶或花瓣,第二天就能在趵突泉找到。白鹤泉被闷死后,济南趵突泉水就大了,“声若隐雷”“趵突腾空”历来是趵突胜景的生动写照,所以泰安人有谚语:“闷了白鹤泉,大了趵突泉。”白鹤泉的停涌令人感到十分惋惜,这些生动感人的传说故事,则寄托了人们对这处历史名泉的深深眷恋和怀念之情。新中国成立后将白鹤泉遗址甃石为井,予以保护。井壁嵌清乾隆时期泰安知县程志隆书“白鹤泉”方碣,方碣款为“蕴山书”,“蕴山”为程志隆的字。年泰安*分区干休所在白鹤泉故址施工时,又发现了众多泉眼。年红门路拓修时,石坊及“白鹤泉”刻石一并被移至红门路路东以北处,并挖一水池人工注水,仍称“白鹤泉”。内容摘自《泰山故事名泉篇》,马辉编著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