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史话”:我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成果
回顾与展望
吴洋
摘要:历史文化地理被视为历史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纵观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造就了各异的多元文化。本文首先对我国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成果及发展脉络做了简要回顾,其次重点选定西北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文化的几个核心要素,即宗教、方言、民俗三方面,梳理了我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现状,旨在管窥其研究发展特征及研究意义并指出在该研究领域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今后继续深入开展研究的几点建议和未来展望。在“一带一路”发展的大背景下,为进一步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与人民团结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西北地区;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成果;建议展望
文化地理学是文化研究中比较重要的领域之一,麦克?布朗称:“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生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研究人们如何阐释和利用地理空间,即研究与地理环境有关的人文活动,研究这些空间和地点是怎样保留了产生于斯的文化”[1]。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历史地理学研究因人的活动导致的地理环境的变化,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许多内容是文化地理学研究所不可或缺的,一个地区的历史地理可以为该区的文化地理提供全面的解释[2]。“历史文化地理学”所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历史时期文化发展与地理条件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历史文化地理学就是研究历史时期及其不同发展阶段,人类文化的各种现象和事物的空间组合与地域分异的地理特征及其变迁规律,探讨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揭示当代文化现象、文化类型、文化景观和文化区域在历史上的地理背景和成因的学科[3]。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是研究在不同时代文化本身内涵下的地区表现及其在时间序列及空间序列下的变化过程。从学科属性来看,历史文化地理学属于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历史地理学可分为历史自然地理学与历史人文地理学,而历史人文地理学又可分为历史*治地理学、历史经济地理学、历史*事地理学、历史文化地理学等等[4]。它的研究范围较广,可涉及到宗教、语言、民俗、礼仪、文学、艺术、绘画、学术、节日等方面。
历史地理学的区域研究传统由来已久,中西方许多历史文献的记载都体现出区域思想的概念。近代地理学的奠基者、德国地理学家洪堡和李特尔都曾就地理学的区域研究进行过论述,两人都认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同时存在于区域之内的事物,区域是地理研究的基本框架,力求从“区域”的感性资料上升为关于“地球表面”的理性认识[5]。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也对区域地理学的研究做了一定解释。他指出,地理学可以通过对最小的区域作最详细的调查来进行研究,也可以通过对较大区域的互相比较来进行研究,他将以区域为研究目的的描述的、综合的或特殊的地理学称为“地方地理学”[6]。赫特纳认为,地理学的基本思想是地理区域间的相互差异,其重要方法是区域比较,强调空间差异的区域独特性[5]。区域地理学不仅要揭示地理环境本身的自然特征,而且要考虑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突出强调人地关系[5]。因此,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所反映出的文化特质是具有差异性的。英国地理学学家马瑟就指出不同区域都具有历史时期遗留下的独特性。美国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教授指明了“地点”是含有丰富意义的,因为人们会对它产生感情,它也有其特性或“地点的身份特色”,它除了为人们提供生活空间外,也是人们价值观念及经验的汇集点[7]。随着西方区域地理学理论的引入,中国学者也在其研究范式及学术思想中得以借鉴。以陈桥驿为代表的专家积极呼吁加强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得到了国内学者的积极响应,并在年召开的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北京)上达成共识[5]。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在不同区域视野下的历史地理学探索得到了进一步进展,在京津地区、*淮海地区、*河流域、边疆地区等不同区域内的研究也是成果倍出。
一、我国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发展
脉络与学术成就
对于“文化”的概念,总体来说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文化区的形成是一定历史与地理条件下的产物,其发展变化与时空条件紧密相关。纵观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造就了各异的多元文化,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财富。研究历史文化地理可采用这样一种程序:首先带着有关理念将有关的史籍通阅一遍,将资料一网打尽;在此基础上,再按专题逐一展开研究,这样往往可以发现一些事先意想不到的问题,而这种问题或许只存在于那段时间的那一个地域,这显然是历史文化地理有以区别于现代文化地理的立足之处[8]。
20世纪以来,已有许多学者涉足历史文化地理方面的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可从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说起,随着当时西方学界对文化地理研究的兴起与传播,我国历史地理学者在世界大背景的影响下,纷纷对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术研究风气高涨,研究成果倍增。当时,在与西方文化地理学的交流中,中国文化地理学逐渐复兴,与之相较,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此时已步入学术正规[1]。历史地理学的泰斗之一谭其骧先生就在年的《复旦大学学报》第2期上发表了《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与地区差异》一文,主要阐述了在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思想界掀起的长达十年之久的中西方文化对比争论,实际上也是在探讨封建社会文化与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差异性。同年,由周振鹤与游汝杰主编的代表性著作《方言与中国文化》一书出版,该书从方言的角度对中国文化地理作了深入研究,主要探讨了方言与移民、方言地理与人文地理、方言与民俗等方面的内容,开创了运用地方语言来研究历史文化地理的先河。另外,由陈正祥所撰的《中国文化地理》从中国文化中心的迁移、方志的价值、中国城市、*土高原及*河、长城及大运河等多方面对中国文化地理进行了详细讲解,不仅体现了大量的地理学知识,也掌握了丰富的古代文献,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华地理文化的概况,奠定了90年代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基础。年,王恩涌所著的《中国文化地理》以及《文化地理学》无疑是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他提出的将不同文化区域、文化整合、文化传播以及文化景观作为文化地理研究的对象,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影响年张步天《中国历史文化地理》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中国历史文化地理著作,该书对中国历史方言地理、民俗地理、学校与人才地理、宗教地理、艺文地理等方面作了系统的归纳。周振鹤在《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一书中提出了划分不同文化区的两个重要因素是语言和民风民俗。张伟然在《中国历史地理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中指出,可将“文化水平”和“文化面貌”作为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两个主要问题,前者包括文化人物、文化成果、文化设施等方面,后者可研究方言、宗教、风俗等文化要素。王骥在《中国文化中心的历史地理变迁》一文中,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讲述了文化中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征。以往对我国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成果回顾的综述性文章中,值得一提的有以下几篇:蓝勇的两篇文章《对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思考》和《20世纪运用人地关系思维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论与实践述评》,不仅回顾了历史文化地理的发展历程,还对其研究内容及历史区域文化地理的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阐释;辛德勇和华林甫在《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中,对中国历史地理学各个分支领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概括,其中也对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定介绍;李智君的《文化地理研究的范式转换与中国历史文化地理学》一文,从断代研究及分区域研究几个方面,为我们总结了该领域的一些代表性研究成果;另外,雍际春的《论中国历史文化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一文回顾了历史文化地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从解放前的产生到建国以来的建立与发展,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不同时代我国历史文化地理学的优秀作品,最后提出了未来我国历史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趋向。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总结为我们今后在历史文化地理方面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断代史方面的研究中,由卢云所著,年出版的《汉晋文化地理》一书,将艺术文化、宗教文化及婚姻文化纳入历史地理学之中,并论述了当时学术文化区所具备的特征。谭其骧先生评价该著:“不仅对汉晋时期学术文化区域特征进行了广泛探讨,而且把宗教文化、婚姻文化、音乐文化等也引入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以一种新的角度,展示了对汉晋社会与文化的更细致、更透彻的在认识”[1]。此外,还有年出版的程民生所著的《宋代地域文化》,该书介绍了文化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特征,通过时空结合,趋同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等,为我们描绘了我国宋代时期的文化形态特征。年出版的王子今所著的《秦汉区域文化研究》,讲述了秦汉时期的文化风貌,文化共同体的形成以及文化传统的历史基因等。年出版的由雷霁虹所著的《秦汉历史地理与文化分区研究》,分别根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关于汉代经济文化区和朱赣《风俗》所作的汉代风俗文化区的记载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内容翔实。这些作品在断代史文化地理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从不同角度展现出丰富的研究成果。
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界开始着手以省区为范围的区域性历史文化地理研究[1]。这一时期以来,以区域和空间发展为中心的研究成果不断推出,代表性的作品有张伟然的《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司徒尚纪的《广东文化地理》、蓝勇的《西南历史文化地理》、雍际春的《陇右历史文化与地理研究》等。这些作品从不同地理区域着手,为我们展现出不同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地理特征,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诸要素时空发展规律方面作了可贵探索。
在西北地区的研究中,张力仁的《文化交流与空间整合--河西走廊文化地理研究》一书对我国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多元文化的发生、语言、人才、风俗、宗教等做了全息式剖析,提供了它们历史变迁和空间扩展的一系列的地理剖面,揭示了文化要素空间分布及其组合地域分异规律;他的《河西走廊民风的区域差异》一文,揭示了该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民风的差异性。张晓虹的《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一书,以陕西省为区域界定进行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以区域与层次为推进线索,从方言、戏曲、宗教传播、婚丧习俗、民间信仰等几个方面详细进行了剖析。另外,张鹰的《我国西北地区的文化地理划分及西域历史探索溯源》总结出西北地区特定的区域位置即闭塞的环境和不便的交通反而成就了历史时期这里多元文化的交融,使得这一区域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类型特征;许德庆在《近十年来国内河西地区历史地理研究概述》中回顾了在河西地区,我国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成果;钟兴麒的《新疆方志与丝绸之路研究》提出了两层含义,即新疆历代方志为丝绸之路研究提供了历史资料,以及丝绸之路研究的成果又为当代志书的编撰提供了养分。此外,薛正昌在《固原历史地理与文化》中把固原的地理环境与其文化发展详细展现出来,论述了固原历史地理与文化的丰富内涵;张一平的《丝绸之路》一书以古代丝绸之路为线索,论述了汉唐时期丝路沿线上中外文化艺术的传播与扩散、早期佛教及西方异教沿丝路传入中国,描绘了新疆地区多民族文化交流聚居地及西域的石窟艺术等。西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需要学者们在对该地区历史文化地理的